十五夜望月全文知识点 十五夜望月的意思翻译( 二 )


“每逢佳节倍思亲”,因此中秋之夜人们都会望月寄情 。明明是自己在思人怀远,却偏偏问“秋思落谁家”,言外之意是“在众多的望月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就是我了”,诗人将望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人尽望”描绘出了中秋之夜人们争相赏月的情景 。“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
诗的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 。这两句采取了忽然宕开的写法,从作者的一群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 。诗人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 。问句表达作者的相思,作者将感情寄托于月亮,表达了作者思念故乡之情 。
中心思想
《十五夜望月》描绘了中秋之夜的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 。
内容梳理
1.对比读一读,体会“落”字用法的精妙之处 。
不知秋思落谁家 。/不知秋思在谁家 。/不知秋思到谁家 。
一个“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同时也与“无声”相契合,凸显月夜的静 。而“在”字则相形见绌,平淡寡味 。
2.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诗人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全诗营造了月圆人缺、静寂孤苦的氛围,抒发了作者的离别之情、思聚之念 。
(九)积累拓展
1.“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地表达了思念之情 。在你读过的古诗词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诗句?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2.你还知道哪些古诗也写到了传统习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
《村居》写了春季放风筝的习俗;《元日》则写了春节饮屠苏酒,插桃符的习俗……
练习提高
抓住景物的特点理清古诗所写的时间
方法:《寒食》抓住“飞花”“御柳斜”交代了时间 。《十五夜望月》则抓住“地白”“树栖鸦”“冷露”“湿桂花”交代了中秋夜这个特定的日子 。
运用:“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绿丝绦”交代了时间是春天 。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一枝红杏”说明是春季 。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荷”说明是初夏季节 。
阅读扩展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