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析
《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绝 。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 。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
背景介绍
此诗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 。诗题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可见是寄友人杜元颖的 。原诗诗题下注云:“时会琴客”,说明佳节良友相聚,并非独吟 。
学习目标
(一)会写2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
(三)体会三首古诗中各自体现的传统习俗文化及每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
(四)能根据诗中的典故,联系相关传统文化知识理解古诗表达的情感 。
(五)体会古诗委婉、间接抒情的特点 。
同步练习
字词积累
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
【十五夜望月全文知识点 十五夜望月的意思翻译】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
地白:月光照在庭院地上的样子 。
冷露:秋天的露水 。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
知识链接
中秋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 。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
作者介绍
王建:唐代诗人,他写了大量的乐府,同情百姓疾苦,与张籍齐名 。所作《宫词》百首,在表达传统的宫怨之外,还广泛地描绘宫中风物,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材料 。代表作有《王建诗集》《王建诗》《王司马集》等 。
结构梳理
句子分析
1.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
诗意: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霜,树上的鸦雀停止了活动,进入了梦乡 。夜已经很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 。
“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联想到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树栖鸦”这三个字,应该是作者听到的,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
“冷露无声湿桂花” 紧承上句,借助感受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 。这句诗因桂香袭人而发,它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 。“冷”写出了秋夜露珠的清冷,是从触觉的角度写的,写出的是月夜的冷清,还表现了作者的心也是清冷的 。诗人选取“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 。诗中写桂花是因为桂花是中秋时节有代表性的花 。桂花常在农历八月,也就是中秋时节盛开 。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 。
这两句诗描绘了十五的月夜明朗素洁的景色,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气氛,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的中秋之夜的图画,表现了诗人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情 。为下文抒发秋思之情起到了铺垫作用 。
古人以为霜露之类似雨雪都从天而降,因而诗人探桂时奇怪冰凉的露水把花枝沁得这么湿却没听到一点声音 。如此落笔,既写出了一个具体可感的中秋之夕,又表现了夜之深和静,似乎桂香与寒气袭人而来了,带给人以美的联想 。
2.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
诗意: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可落到谁家?
- 美好的夜晚简短句子 形容夜晚的句子唯美
- 夜月刘方平中的景色特点 刘方平月夜赏析
- 夜雪袁中道原文及翻译 夜雪袁中道翻译注释
- 望月抒怀古诗大全 望月抒怀的诗句有哪些
- 月夜古诗有怎么样的感情 月夜古诗刘方平赏析
- 望月思乡的古诗词大全 望月思乡的古诗名句
- 月夜忆舍弟古诗赏析 月夜忆舍弟杜甫赏析
- 旅夜书怀原文及赏析 旅夜书怀杜甫原文及翻译
- 平月夜全文解析 刘方平月夜古诗词
- 十五夜望月诗的意思翻译 十五夜望月古诗翻译简短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