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然勒石的典故概括 燕然未勒归无计典故

题型阐释:
古人写诗,为了表达的需要,往往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推敲和创造性搭配,使所用的字或词获得凝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 。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 。
在诗句关键处炼得妙字,犹如画龙点睛,会令全句夭矫生姿,让人拍案叫绝 。炼字品析题,考查考生对语言的感受力,细致、精微地品味、赏析语言的能力 。
炼字品析,就是品味、分析古诗词中用得精妙的字词,具体包括思想情感和表达效果这两类内容 。
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某字用得妙,妙在何处” 。
湖上
(宋)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
草长平湖白鹭飞 。
风日晴和人意好,
夕阳箫鼓几船归 。
说说诗中使用“乱”字的好处 。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①,
山衔落日浸寒漪② 。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③信口吹 。
【注释】①陂(bēi):水岸 。②漪:水波纹 。③腔:曲调 。
诗中的“衔”“横”两字富有表现力,请选择其中一字作简要赏析 。
比较鉴赏法
第一步,理解所炼之字的字面意思,确定它的词性及意思 。如例1的“乱”,字面意思是“杂乱”“纷乱”,兼有动词、形容词的词性;例2的“衔”“横”,字面意思是“用嘴含”“横着坐”,词性是动词 。
第二步,推想炼出“妙字”之前的“平字”,可能是什么 。如例1,可能最初是“花开红树数莺啼”,例2可能是“山连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跨牛背” 。
第三步,比较推敲、提炼后的“妙字”比推想出的“平字”在情、态、韵等方面多了一些什么 。
因为古诗词炼字多在动词、形容词、数量词、虚词上做文章,所以,我们思考时,也应多从动词的动静、拟人效果,从形容词的修饰性、色彩感,从数量词的夸张效果,从虚词的表情达意功能等角度切入 。
炼字品析的“析”,不能架空分析,泛泛地说运用了什么修辞,说生动、形象、富于感染力等空话;要结合语境,分析炼字使怎样的事、景、人、物、情更形象、更含蓄、更有意蕴等 。
例1(答案):“乱”字不仅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红林深处传出的此起彼伏的鸟鸣声,还表现出了黄莺上下飞舞,穿梭于林间枝头的动感 。
例2(答案):“衔”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活了山,写出了落日将沉未沉的情态 。“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地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等) 。
赏析动词
例:饮酒(其五)
陶渊明(东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问题:这首诗中为何用“见”南山而不用“望”字?
答:1.“见”指的是无意识看见,“望”指的是有意识地远眺 。(解释本义)
2.诗中用“见”字写出了诗人辞官归隐后与自然天地、山水田园浑然一体的情形 。(语境效果)
3.更能体现诗人悠然的心境 。(结合主旨)
赏析叠词形容词
例:黄鹤楼
崔颢 (唐)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问题:赏析“历历”“萋萋”的表达效果 。
答:1.“历历”是树木清晰可见的样子;“萋萋”形容花草长势茂盛 。(解释本义)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