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公好龙的原文故事 叶公好龙文言文翻译

“叶公好龙”是我们中学时学过的一篇文言文 , 出自汉代刘向的《新序·杂事》 。说有一个叶公 , 非常爱好龙 , 器物上画着龙 , 房屋上也刻着龙 。真龙知道了 , 就到叶公家 , 结果把叶公吓跑了 。告诉我们 , 叶公不是真的喜欢龙 , 只是沽名钓誉罢了 。
看完了“海宇攸同——广州秦汉考古成果展” , 我突然也想改一下这个词叫“南越王好玉” 。并且毫不夸张地说 , “叶公好龙”还比不上“南越王好玉” 。毕竟叶公只是被真龙吓跑了 , 而南越王即使死后穿丝缕玉衣 , 手握玉 , 身下铺玉 , 脚下踩玉 , 仍然没能实现尸骨不腐、灵魂升天 , 最终依然灰飞烟灭、尸骨无存 。
在南越王墓中 , 最引人注目的展品要数“丝缕玉衣”了 。它由2291块青玉片粘连缀接而成 , 外形与人体形状基本一样 , 分头套、上衣、袖筒、裤筒、手套和鞋10部分组成 。虽有紧急拼凑而成的嫌疑 , 但仍是我国迄今所见年代最早的一套形制完备的丝缕玉衣 , 与中原发现的金缕玉衣南北辉映 , 共同见证了西汉的厚葬之风 。
除了这件精美的丝缕玉衣外 , 从考古发掘来年 , 赵眜枕珍珠枕 , 口含珍珠团 , 头部有“玉璧覆面” , 胸部有“珠襦”、组玉璧、组玉佩和印玺 , 玉衣内贴身又放置了14块玉璧 , 身下还铺设有5块玉璧 , 双手握有“玉觽” , 双脚上还缚有一件双联璧……共有玉璧47块 。
这些玉璧和丝缕玉衣共同构成了珠玉敛葬制度 , 目的是为了防止墓主人尸体腐朽和引导灵魂升天 。但现实的结果 , 大家都知道 , 灰飞烟灭、荡然无存 。
如果您足够仔细 , 您会在“丝缕玉衣”的双侧看到赵眜手中所握的玉觽 , 脚下所踩的双联璧 , 和脚的对面一个专柜里所陈列的那十几枚玉璧 , 每一枚都有特定的寓意 。
我们先来看手中所握的玉觽 。觽在《说文解字·角部》中的解释是:“觽 , 佩角 , 瑞耑可以解结” 。说得明白点 , 就是古代人没有现代的腰带 , 防止着急上厕所时越着急越解不开带子而准备的 。《诗经·卫风》中有“芄兰之支 , 童子佩觽 。虽则佩觽 , 能不我知” 。意思是男孩子长大了 , 要系带了 , 但又担心关键时刻解不开带子 , 于是就佩带一个觽 , 这个觽象征长大成人的意思 , 可以解除疑难 , 具有聪明智慧 。最基本的就是不要尿湿了衣服 。
履盖在身前身后的玉璧 , 完全是一种礼制的规定 。在《周礼·春官宗伯第三·典瑞》记载:“璧羡以起度 , 驵圭、璋、璧、琮、琥、璜之渠眉 , 疏璧琮以敛尸 。”郑玄注释:“璧在背 , 琮在腹 。”这可能就是组玉璧敛葬的起源 。像南越王墓这种玉衣内外均放置组玉璧 , 应该是墓主人希望以此达到死后不朽的目的 。
位于脚下的双联璧 , 表面残留丝缕缠绕痕迹 , 不仅具有装饰作用 , 还具有丧葬功能 , 同样属于葬玉 。
【叶公好龙的原文故事 叶公好龙文言文翻译】其实不只南越王好玉 , 珠玉敛葬制度是自周代至汉代都非常盛行的制度 。
除了南越王自己身边有众多的玉器外 , 在右夫人的墓室中同样出土了包括玉璧、玉璜、玉环和冲牙等组成的组玉佩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