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太公世家赏析 齐太公世家原文和翻译】齐太公,姜姓吕氏,字子牙,即话本所说的姜子牙,又叫太公望、吕尚,是极具传奇色彩的神话故事原型,无论在传说中、演义小说里、民间信仰中、还是在历史上都是周朝的开国功臣 。
姜太公钓鱼
由于说法不一,太史公无法甄别真伪,所以《史记》中把几种不同的说法一一罗列:在渭水边钓鱼的,这个说法和民间传说一致,只是没有“直钩”之类的离奇细节;在朝歌任职,看到纣王残暴,改投文王;文王被拘时,文王的大臣散宜生、闳夭素招募了太公,然后三人一起设法营救文王,在文王返回后,委以太公重任 。
当然这种争论并不影响,最终的结局,无论如何,太公最终都做了文王的太师 。并且在之后文王时期一直为他筹划推翻殷商,在武王继位后更是成了“师尚父”,辅助武王完成了灭商的伟业 。
按理说,这种功勋卓著的人物,在周朝建立后应该继续辅助周王治理天下才对,但出人意料的是,他在被分封为诸侯后,立刻前往自己的封地营丘,迅速离开了国家的权力中枢 。
同时,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和召公奭也被分别分在了鲁、燕,但却只是让自己的继承人就国,自己则一直留在宗周辅助武王 。
在家喻户晓的演义小说《封神演义》中,武王的解释是,太公年迈,不便留在宗周,说:“朕因相父年老,於王室多有勤劳,欲令相父归国,以享安康之福,不再劳相父,在此劬劳耳 。”但实际情况真的是这样吗?
首先说安康之福这件事吧 。《齐太公世家》的说法是“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 。营丘边莱 。莱人,夷也,会纣之乱而周初定,未能集远方,是以与太公争国 。”,意思是,太公还没有安稳下来,就开始了与东夷的一支莱人的战斗,实在谈不上是安享晚年 。
再说这个“年老”,按照《封神演义》的说法,姜子牙七十二岁才从昆仑山上下来,又经过多年征战,推算快一百岁了,确实年迈了 。
但在史书上看,武王十一年伐纣时,提到“师尚父牵牲”、之前九年也有“师尚父左杖黄钺,右把白旄以誓”的记载,种种举动实在不像是一个垂垂老者 。
武王伐纣
而且退一步说,即便年迈,还有如此精力、还能在就国后和莱人决战,应该也可以胜任辅助武王的工作 。
《齐太公世家》里有一段记载很可疑,在这里,太史公在暗示什么呢?
东就国,道宿行迟 。逆旅之人曰:“吾闻时难得而易失 。客寝甚安,殆非就国者也 。”太公闻之,夜衣而行,犁明至国 。看太公的表现,好像有些情绪,不太想迅速回国,难道真的是受到排挤了吗?这个“逆旅之人”也很可疑,好像是有人派来催促似的 。
《淮南子.齐俗训》里,有一段太公与周公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对话,虽然可能是后人杜撰的,但仍然可以看出,太公和周公在治国理念上有着巨大的分歧 。
昔太公望、周公旦受封而相见 。太公问周公曰:“何以治鲁?”周公曰:“尊尊亲亲 。”太公曰:“鲁从此弱矣 。”周公问太公曰:“何以治齐?”太公曰:“举贤而上功 。”周公曰:“后世必有劫杀之君 。”其后,齐日以大,至于霸,二十四世而田氏代之;鲁日以削,至三十二世而亡 。太公在齐国发展工商、鱼盐等,简化礼仪、尊敬贤人、推崇战功;而周公在天下推行“以德治国”,讲究“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明德慎罚”、“制礼作乐”(摘自赵壮道《周公的治国理念及其影响》一文);如此不同的两种理念,应该没有合作的可能,所以太公还真有可能是被排挤出来的 。
-《淮南子》●卷十一 齐俗训
- 有关事字开头的成语 事字开头的成语有哪些
- 齐桓晋文之事的意思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及注释
- 陈涉世家的意思 陈涉世家字词翻译及原文
- 齐人有好猎者文言文阅读答案 齐人有好猎者文言文翻译
- 长泰西沙风水好吗
- 齐太公世家读后感 齐太公世家原文和翻译
- 洪福齐天是什么生肖-洪福齐天是什么生肖汉帝王
- 白龙王说翁美玲前世-白龙王说翁美玲前世家推算范冰冰前世
- 全红婵热度居高不下,同是奥运冠军,17岁张家齐为何没人关注?
- 江阴君邻世家二手房价格 江阴君邻世家房价是多少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