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和杜甫是哪个朝代的 李白和杜甫是同一个时代的人吗


【李白和杜甫是哪个朝代的 李白和杜甫是同一个时代的人吗】杜甫遇李白 。在744年的时候 , 杜甫和李白相遇 , 那时杜甫32岁 , 李白43岁 , 两人相差11岁 。当时的李白已经名扬天下 , 而杜甫在诗坛还只是崭露头角 , 在当时李白不仅是在年龄上比杜甫大 , 而且在诗坛上的辈分领先杜甫一个时代 。在杜甫与李白相遇之前 , 杜甫早就听闻熟读过李白很多的诗句 , 当时一见到真人 , 杜甫对李白那种崇敬之情 , 简直不能用言语表达出来 , 一个在诗坛上取得了非常大的声誉的人会有一种别人没有的轻松和潇洒 , 这种洒脱在李白身上是无法用言语形容 , 他神采飞扬 , 在李白面前的杜甫最能感受到 , 他变得更加崇敬李白 。在李白见到杜甫时 , 也是眼前一亮 , 他从来不懂得看人 , 经常在官场上和市井上当受骗 。但是 , 如果要他来看一个诗人的话 , 他却十分难看错 , 而且如果是完全不相识的话 , 只要让他吟诵几首诗句或者交谈上一小会儿 , 李白便能立即做出判断 , 杜甫的才华令李白十分吃惊 , 因此李白和杜甫很快变成了好朋友 。李白不能预知到未来 , 他无法知晓他眼前的这个年轻人会与他在未来引领诗坛 , 无人能够觊觎 , 但是他能感受到杜甫身上的才华 , 他身上自带的那种光芒正环绕在他身体四周 。其实在杜甫还没有见到李白的时候 , 有人就对杜甫说:“这李白不知有什么好的 , 他家出名门 , 家里十分富裕 , 家缠万贯 , 但是他太败家 , 不知道花光了家里多少银子啊 , 而且他才只出来了几年啊 , ”但是那人却不知我心中所想 , “能花光万贯家财 , 你不知道这是多大的本事 , 我虽然没有那么多的钱 , 但是我觉得如果我能学到这样的本事也是很不错的 , 如果我能和李白做好朋友 , 我一定会不愁吃喝的吧 。”而后见到李白 , 他不仅吟诗一首来表达自己看到李白时的无尽感慨 , 李白便邀请杜甫前去酒馆 , 那时是李白第一次来到洛阳 , 李白便让杜甫带他前去 , 看着旁边的酒肆 , 李白当即挂好宝马 , 宝剑 , 抬脚踏进酒肆 , 一进去 , 李白便开口唤小二“把你们酒肆中最贵的酒 , 最好的菜都给我们来一份 , 今天是我和子美相识之日 , 我们一定要喝痛快 , ”杜甫当时身上并没有多少钱 , 他怕自己不能支付起这顿饭 , 便一直不敢痛快的吃喝 , 扭扭捏捏 , 十分担心 , 李白看出杜甫心中所想的 , 不禁大笑起来 , “我怎会让你出钱呢 , 你只需尽兴便好 , 门外有我的宝马和宝剑 , 如果钱不够 , 可以拿去赎给老板 , 不会让你出钱的 , 况且我也能留下来帮老板做事抵饭钱的 , 你不用担心 , ”杜甫之后便与李白痛快吃喝饮酒 。当时杜甫和李白相识之后 , 喝完酒决定一起去打猎 。他们当时准备在陈留一直向东 , 到达商丘后 , 他们再往北 , 在一个湿地上策马打猎 , 当时 , 和他们一同的还有另一位著名诗人 , 他便是高适 , 高适于李白来说 , 算是和李白同辈 , 因为他只比李白小了三岁 , 当时的高适能够写出“莫愁前路无知己 , 天下谁人不识君 , 借问梅花何处落 , 风吹一夜满关山”这种慷慨的诗句 。当时的高适空怀壮志 , 才华不能得到施展 , 他无聊悠闲 , 所以由他来一同陪伴打猎是十分合适不过的 , 在他们三人身旁还有一位年轻的诗人 , 他是贾至 。在当时 , 贾至在诗坛并不是十分有名 , 他比杜甫还小 。他当时只有26岁 , 贾至的年龄虽然特别的小 , 但是 , 当时贾至是湿地北边的山东单县当县尉 , 所以一同前往比较方便 , 就这样一只打猎的队伍成功组成 。在人们的想象中 , 带路的肯定是高适 , 紧接着的是李白 , 然后是贾至 , 最后靠后的是杜甫 , 杜甫又经常往前两步 , 和李白并肩 。在当时的湿地上有很多的野生动物 , 他们没有走多远就见到了许多的猎物 , 便拿起弓箭 , 策马扬鞭 , 奔驰欢呼起来 , 箭声响起的地方 , 猎物也就闻声倒地 。大家都拍手叫好 , 他们每一个人都没有沉默寡言 , 他们也没有像其他猎人打猎时那么紧张 , 他们更像是嬉戏打闹的孩子一般 。而在队伍中喊的最大声的应该就是李白 , 因为打的猎物数量十分的多 , 种类也多 , 大家就想坐在湿地上架起火烤着吃 。但是 , 贾至在城中准备好了酒席 , 众人盛情难却 。在几杯酒喝完之后 , 诗就在酒桌旁吟诵出来了 , 吟诗的并不是别人 , 正是李白和杜甫 。连当时作为著名的诗人的高适也只能在一旁看 , 这还如何了得 , 在高适 , 贾至 , 李白和杜甫一起去打猎的时候 , 高适受到了李白和杜甫的鼓励 , 便决定要改变一种生活的方式方法 , 他便决定去四处游历 , 而李白和杜甫一起从秋天玩到了冬天 , 之后便分开了 。在第二年的春天 , 他们在山东见面 , 那时的高适也游历结束 , 适时的赶了过来 , 等再一次相见 , 再一次告别后 , 时间已经是秋天了 , 在冬天即将来临之时 , 李白和杜甫将永久的别离 。在那时 , 他们都不知道这是永久的诀别 , 李白在他和杜甫分别的时候还写了“何时石门路 , 重有金樽开”的诗句 , 但是他们都不知道的是金樽再也没有机会开 , 他和杜甫再也没有机会坐下来一同喝酒了 。因此 , 杜甫和李白真正从相识相知的时间只有一年多一点 。世上很多的友情都是如此 , 在其他人看起来是十分亲密无间的 , 但是平时在生活中却很少见面 , 他们可能只是在手机网络上通话 , 真正的交流其实是非常少的 。而后 , 就在李白和杜甫分离的整整10年之后 , 安史之乱爆发 。那时候的李白已经54岁 , 杜甫也已经43岁了 , 他们的青春都已不在 , 但是他们的友谊依旧长存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