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为何诸葛亮对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愚忠 。绝对愚忠 。司马懿笑他 焉能久乎?结果成了事实 诸葛亮对个人的道德要求太高太严,并且全天下都知道了刘备托孤时说的那句“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让天下人的眼睛都盯着诸葛亮,他做的一般都有可能招来非议,所以他只能拼命地为刘备集团奋斗至死了
知遇之恩,古人眼里知遇之恩好比父母的恩情,甚至以死相报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
诸葛亮虽然是当时的名士但是出身卑微,能够不嫌弃寒门而重用的恩情在当时非同小可 。例如袁绍,他看起来貌似广招贤士,其实非常注重出身,庞统,郭嘉等顶级谋士曾主动入士袁绍,后来都失望离开 。原因就是他们出身卑微,没有家境 。不然,袁绍能坐拥天下也说不定了 。
刘备乃中山靖王之后,虽然是没落皇族,但是在当时身份是很重要的,举个例子,张辽比曹真的功绩要高,但是张辽的官职怎么也不会比曹真高 。就因为曹真是本宗宗族 。更何况诸葛亮没有做任何事迹前就赢得刘备三顾之恩,而且立刻封为军师 。这样的恩情是我们现代人比较难能体会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三顾茅庐会那么出名的原因 。
事情大小都过问诸葛亮,完全放心给诸葛亮治理国家,这份信任是难能可贵的 。
白帝城刘备临死对诸葛亮托孤的肺腑之言大意是:我后悔不听先生的话才会有今天的失败,魏国国君曹丕,先生你的能力才干比他高得多,刘禅年幼,请尽心辅导,倘若教化不了,你可以废了他自己治理国家 。然后当着诸葛亮的面对刘禅说:先生就是你的父亲,先生的话就是我的话,要听先生的话,毋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刘备握着诸葛亮的手含泪死去 。试问此情此景诸葛亮的心是如何心如刀绞,感动涕零呢?
荆珂刺秦王是有名的典故,荆珂和秦王之间没有任何仇恨,只是为了报答公子对自己的知遇之恩,事实上无论他是否成功刺杀秦始皇,他都得死,他也明白,但是古人就是如此执着 。
就因如此诸葛亮才会那么尽心尽力为蜀国付出,不顾身体状况,挥泪写下出师表,六出祁山最后累死病死在军中!临死前都还想着如何让蜀军退军,无法在有生之年完成先主的愿望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可以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三国演义中,为何诸葛亮对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文章插图
三国演义中,为何诸葛亮对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文章插图
三国演义中,为何诸葛亮对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文章插图
因为诸葛亮是士!是儒!是君子!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君子儒 。
是士,当然就要为知己者死 。为报知遇之恩,肝脑涂地,这没啥好说的 。
是君子儒,那就不一样了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就是说君子必须要为一个理想而奋斗终身 。而在东汉末年,诸葛亮的理想是啥?两句话——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是故,他要求自己必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可歌可泣可敬可佩!
【三国演义中,为何诸葛亮对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你拥有一身才华而没人赏识,当你拥有一腔热血而报国无门,自己又出身卑微,没人相信你,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时候,突然有一个王者放下身份,对你礼贤下士,赏识有加,信任你委以重任 。这种感觉就像枯木逢春的感觉,自己一身的本领,终于不会被埋没 。这种知遇之恩,会让人没齿难忘 。刘备是正统王室的后代,诸葛亮去辅助他也名正言顺 。辅助刘备可以将自己的才华尽情施展,辅助曹操和孙权不可能会有这样的特权 。蜀国是诸葛亮最好的选择 ,最终,诸葛亮也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蜀国,深受蜀国人的尊敬和爱戴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