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陶渊明,大家首先想到的必然是他的田园诗 。作为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他所作的《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以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诗文,历来为人所熟知及称颂!
但就是这样一位归隐南山、放怀山水、与世无争的诗人隐士,其实也有着侠骨豪情的一面 。
《咏荆轲》
【东晋】
陶渊明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
雄发指危冠,猛气充长缨 。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
本诗取材于《史记·刺客列传》 。燕太子丹曾在秦国当人质,逃回本国后,招募勇士,图谋复仇 。荆轲原为卫国人,被人推荐给太子丹,很受优待 。当强秦危及燕国之际,荆轲奉命前往秦国刺杀秦王 。临行时,太子率众人穿着素服送至易水,高渐离击筑悲歌,荆轲应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就车直去,义无返顾 。至秦后,以匕首刺秦王,未中,被杀 。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在汉代就已流传开来,在汉画像砖上,就有这一题材的刻划和表现 。在中国文学史上,秦始皇是一个强权和暴力的象征,荆轲则是一个“士为知己者死”的典型 。但他所刺杀的是一个暴君,而他明知“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还是义无反顾,慷慨赴难,最后身死而酬知己,于是,荆轲之“士为知已者死”便具有了一种除暴安良的侠义色彩,被后世广为传扬和盛赞 。
陶渊明身处王朝更迭频繁,政治黑暗社会动荡的年代,亲历了刘裕杀晋恭帝而自立的变乱,他选择荆轲这样一位敢于舍身除暴的英雄加以歌咏,显然是有感而发的 。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嫉恶抗暴,对现实强烈不满的情怀,表明他归隐之后,仍不忘关注现实,他并没有完全退守于他虚构的“桃花源”中 。所以龚自珍有诗云:“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 。莫信诗人平淡处,二分梁甫一分骚 。”
【咏荆轲原文及翻译注释 咏荆轲原文及翻译】《咏荆轲》这首诗集中笔墨,绘声绘色地描述了三个场面:
第一个场面,慷慨赴秦: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
燕太子丹募士报秦,荆轲死酬知己 。一个“提”字有四两拨千斤之妙,满不在乎,根本不把秦王嬴政放在眼里,仿佛是去参加一个朋友的约会,那么轻松和从容 。他身骑白马,越陌度阡,恨不立即到达秦廷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一“雄”,一“猛”是诗人对荆轲的称赞 。此二句绘声绘色,一个侠士的形象跃然纸上,雄豪威猛,气度不凡 。
第二个场面,易水饯别: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
- 白马篇原文注音及翻译 曹植白马篇原文及翻译
- 曹刿论战解析 曹刿论战的翻译及原文
- 劝学文言文翻译 劝学高中课文原文
- 老子韩非子列传原文及翻译 老子韩非列传原文及翻译古诗文网
- 廉颇蔺相如列传全文翻译和原文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原文及翻译
- 赤壁袁枚赏析原文及翻译 赤壁古诗的赏析
- 塞上曲全文解析 塞上曲古诗原文
- 孙权劝学的启示和道理 孙权劝学原文翻译
- 寺人披见文公原文赏析 寺人披见文公原文及翻译
- 夜归鹿门歌原文注释译文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赏析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