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欣赏:《赤壁》杜牧
文/余长城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
【赤壁袁枚赏析原文及翻译 赤壁古诗的赏析】白话译文:
一支折戟沉埋沙中它的钢铁还没被销蚀掉,我亲自拿起它反复麿洗,认出这是三国时赤壁之战遗留之物 。
假使不是因为天时地利,东风帮助周瑜打败了曹操,那么铜雀台的春天就会深深地把大乔小乔锁在其中 。
创作背景:
杜牧于唐会昌二年(842)至会昌四年(844)曾任黄州刺史,在黄州任上有两年多的时间 。一般认为《赤壁》一诗作于其任黄州刺史期间 。无独有偶,宋代苏轼贬任黄州团练副使时也游过黄州赤壁,写下了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及前、后《赤壁赋》 。今湖北黄州赤壁公园有赤壁矶,为杜牧、苏轼游览之处 。
长江沿岸的赤壁地名共有7个地方,但真正的赤壁之战只能发生在其中一处,今人考证后大都认为发生在蒲圻赤壁 。赤壁并不是因为被战火烧红而成为赤壁,而是因为汉高祖刘邦传说乃赤帝之子下凡,故汉代许多地方以赤字命名 。又因为赤壁之战的缘故,衍生出许多个赤壁 。杜牧创作此诗时,距赤壁之战已过去了600多年,到底哪一个赤壁是三国时古战场,唐宋时谁也分不清 。
作品赏析:
“折戟沉沙”,现在已经是一个成语,即来源于此诗 。后人常用“折戟”来比喻失败或形容损失惨重 。“铁未消”,一是因为兵器打造精良,二是因为深埋于河沙而不朽 。在我的家乡信阳,目前共发现6艘淮河独木舟,其中有2条是夏代独木舟,距今近4千年,仍不朽 。
开篇即从武器说起,仿佛使人又看到了那场战争,而一个“折”字点明了戟沉于沙的原因 。中国最古老的青铜武器是“干(盾)戈”(干不一定都是铜的),后来铜戈演变为铁制的矛与戟 。三国时期步兵的主要进攻武器就是矛或戟,近身防卫武器是盾与环首刀,骑兵的主要进攻武器是搠(即短矛)与刀 。《三国志》记载关羽作战将敌人刺死,使用的应该就是搠,而不是刀,更不是青龙偃月刀 。长刀在三国时期的战场上不是没有,而是很少有骑兵用,其远没有搠那么方便 。汉代的“丈八蛇矛”相当于现在的4米左右,即一丈二尺 。另外,战场上根本不可能用剑 。
古代的戟皆为木柄,故有折戟 。杜牧作为黄州地方最高长官,得到别人献上的一支折戟,自是爱不释手,亲自打磨,并将它收藏起来,相当于现在的文物收藏 。
首句从折戟引出凭吊久远的战争,以沉沙表达漫长的时间跨度,而末句则写对于战争的评价 。正是这一句评价使全诗成为千古名篇——“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认为,周郎成功的关键是天时 。孟子曾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赤壁之战中,曹操占据着同样的地利,但是周瑜把握住了天时——腊月刮东风之时 。
历史上的赤壁之战,主要记载于《三国志》中的《周瑜传》和《诸葛亮传》 。时曹操有二十几万军队,但真正的水军也并不多,而周瑜统率的是三万水军精兵 。曹操的水军,一部分是先前自己在玄武池操练的,但大部分是荆州刘琮率众投降过来的,水军人数比东吴多不了太多,所以周瑜敢于以三万水军硬拚曹军,且在首次江战中击败了曹操的水军 。事实上,刘备的一万军队及刘琦的一万军队根本没有参与赤壁火攻之战,只在后来曹操撤军时追击过曹军 。曹操撤军也很从容,先将剩下的战船烧毁不留给东吴,然后才撤 。
这里再讲到天时、人和 。时曹军中瘟疫流行,可谓失去天时;人和方面,双方差不多 。曹操军队中的青州降军和荆州降军,心不齐;东吴阵营中有部分投降派,人心也不齐——是故曹操才会相信黄盖的诈降(并无苦肉计) 。虽然在总兵力上曹军远多于东吴军队,但江面上施展不开,而曹操水军的战斗力不及东吴 。
- 浣溪沙晏殊逐句赏析 浣溪沙晏殊赏析简短
- 蜀道后期全文赏析 蜀道后期古诗是什么
- 寺人披见文公原文赏析 寺人披见文公原文及翻译
- 独坐敬亭山的全文意思赏析 敬亭山独坐敬亭山唐李白
- 钱塘江的著名诗句分享 钱塘观潮古诗赏析
- 夜归鹿门歌原文注释译文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赏析
- 春夜喜雨古诗赏析简短 春夜喜雨杜甫赏析
- 声声慢全文解析 声声慢李清照赏析题目
- 出塞古诗原文 出塞古诗翻译赏析
- 寻隐者不遇题目和解析 贾岛寻隐者不遇赏析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