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办是消费主义的陷阱吗?你怎么看?

我认为手办算是动画产业的衍生品,消费主义的陷阱有扣帽子的嫌疑 。
随之动漫IP崛起,越来越多宅男宅女喜欢购买手办收藏,花自己的钱无可厚非但如果你是一个细心的消费者,会发现现在的广告和以前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过去,要么是脑白金式的简单粗暴狂轰滥炸(俗称QJ式洗脑),要么是各种享受、身份、抒情式心理暗示,比如富豪、家、温柔、高级等,但是现在很少看到了 。现在的广告则改头换面,大部分时候你感觉不到广告的存在,都是情怀、生活方式、生活品质、理想等看起来很有品味,让人接受度很高的信息,让你不知不觉就掉入消费主义陷阱 。
跟以前简单直白的消费主义相比,现在的消费主义的坑挖的更大 。以前只是说服你买买买,你买了后悔不后悔无所谓,反正中国人人多 。现在不一样,现在不是让你买,而是买更多,不然无法彰显你的品味、身份标签、情怀、理想、生活方式,而你,也感受不到被消费陷阱支配的恐惧,只会沉浸在由买买买营造的生活方式、人生品质中 。从买买买中获取极大地、虚幻的、扯淡的、自欺欺人的满足感,而且可能会形成一种学费病,用一句直白的话就是本山大叔的台词:忽悠他怎么了,他还得谢我呢?
尤其是文青,只要你给商品打上传统、复古、情怀、匠心、古法、手作、优雅、传承、清淡、佛系等标签,哪怕再粗制滥造庸俗不堪,也有人买单,所以有人说文青的钱最好赚,其次才是女人、孩子、老人、宠物 。
尤其是古法、手工、手作等忽悠手法,简直泛滥成灾了 。如果是用的玩意无所谓,你人傻钱多你随意,可是吃的东西你也敢买那就是智商问题了 。
所谓古法手作食品,绝大部分,不但侮辱你的钱包而且侮辱你的智商 。花了几倍的钱,买回一堆卫生标准不达标的玩意儿,你就忍心给你父母和孩子吃?古法、祖传、纯手工、传统工艺,其实都是三无产品的代名词,都是表达一个意思,贵 。按说贵点也没什么,可是贵几倍 。贵几倍咬咬牙也能承受,可是它不安全,毕竟入口的玩意儿,没个食卫准字还真不敢吃 。黄曲霉素,大肠杆菌,致病菌群,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简直是对食品安全工作的侮辱 。没有添加剂,纯天然,更是对智商的侮辱,没有添加剂就没有保质期,就非常容易变质,而且食品添加剂是正常的食品辅料,不谈量都是耍流氓 。
对于消费能力最大的群体——年轻人,具体的行为包括并不限于以下 。
伪造节日文化:七夕、520、圣诞节、情人节……纷纷变成了炮节,炮节也需要仪式感,仪式感怎么来,花钱啊,消费啊 。这个稍微隐秘点,相当于泡良 。
伪造消费文化:6.18、8.18、双11,双12,这个就比较赤裸裸了,相当于诱奸 。
伪造圈层文化:无论是包装还是广告语,都是在明里暗里告诉你:买了我你就是XX类人 。包括不限于古风一族(汉服)、萝莉小组(萝莉装)、嘻哈团体、旅游达人、知道分子(知识付费)、无法定位的话就叫品味一族,相当于传销 。
伪造流行文化:各种网红食品和生活用品,以及大小网红流量艺人,没有其它的含义,就是潮流,你不想OUT就来吧,相当于骗小孩 。
伪造品牌文化:最典型的就是各种联名款、定制款,一个手机壳本来只卖20块钱,印上一个LOGO,200,一件T恤本来只卖30块钱,印上一个图案,300,还限量,你买到还觉得占多大便宜似的,相当于抢劫 。
伪造标签文化:你买我这个东西就是特立独行与众不同斜杆青年,买那个玩意就是岁月静好宠辱不惊森女一族,广告和文案传递给你的心理暗示唬的你一愣一愣,相当于仁波切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