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孟子的性善论思想 孟子性善论的基本观点( 二 )


其实这也是东西方思想关于道德来源的差异,儒家思想认为道德并非来自于外在的利益,或者理性的判断,而是源自人内在的本性 。而很多西方哲学家则更多强调,道德和理性的关系,比如苏格拉底提出了“美德即知识”,没有美德的知识,你就无法做出有美德的行为,知识是道德的前提 。
比如哲学家大卫·休谟说,道德的来自于对人类的“效用”和“福祉”,所以有了道德 。在康德的道德观里面,理性和道德具有同一性 。总之,在西方思想中,理性和道德有某种内在的关系 。而在东方思想里面,道德来自于人内在的本性,道德观是每个人都与生俱来的天赋和本能 。孟子举过的一个例子,他说,每个人看到小孩掉进了井里面,都会出于善的本性去救小孩一样,不会袖手旁观 。
今天介绍了孟子和告子的对话,来分享了孟子关于“性善论”的几个观点,其实关于孟子性善论的观点,有很多争议,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是,人性本善,第二是,人性向善,而非本善 。但我觉得,其实有第三种理解,人性本善,但人性中不仅仅只有善一种本性 。孟子看到了人性本善的一面,而荀子看到了人性恶的一面,而他们只是从不同的侧面看到了人性的善恶本性,但他们的目的都指向了,人的道德品行是可以通过后天的教化加以更好引导的 。
人性是一个很复杂的组成,人性本善并不能完全概况人性的全部,比如人性中有贪婪、懒惰、食欲等等本性,当然,怜悯之心、羞耻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也是人的本性 。人有善的一面,也有无善无恶的一面,甚至也有恶的一面 。而每个人表现出什么样的道德观,关键其实是环境的影响和教化的引导 。所以,不管在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观点中,其实都非常强调后天教育和引导的作用,人性中有善的本能,也有恶的本能,有向善的冲动,比如同情心,也有恶的冲动,比如自私自利的本性等等,其关键是如何扬善去恶,去伪存真,保留内心最真实、最真诚的善良,这才是关键 。
【简述孟子的性善论思想 孟子性善论的基本观点】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后面我将继续分享孟子的更多精彩思想 。如果喜欢我的内容,请关注小播读书,我们下一篇文章见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