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是本善,还是本恶?这是古今中外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话题,今天我们来聊聊孟子的善恶论,可能跟你想得不太一样 。
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我们继续分享《孟子》第六篇《孟子·告子》 。说到孟子,我们常常会提到他的“性善论”,孟子是儒家思想“性善论”的代表,比如那句“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我们经常说:“人之初,性本善”,这并不是孟子的原话,据说是宋代王应麟根据儒家,尤其是孟子的意思稍作改编而成,放到了著名的《三字经》的开篇第一句话 。
但是人性的善恶,其实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有很多争论,我在之前的文章中也经常提及,人性到底是不是“本善”,善良是我们的本性吗?还是后天社会文化塑造的结果?这个问题,几千年了,一直没有定论,各方都说得有理 。今天我们来看看《孟子·告子》这一篇中的解读 。
告子这个人有的说的是孟子的学生,也有的说是古代法家的思想家,当然还有说是道家思想家 。也一直没有定论,但是这一篇《告子》中,孟子和告子关于人性争论的对话非常有名 。有一天,告子问孟子:人性就像湍急的水流,在东边开个口子,水就会向东流,在西边开个口子,就会向西流 。这样看来,人性就像这水一样,是不分善恶的吧 。
孟子反驳说:“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告子说,人性无善无恶,就像水会往东流,也会往西流一样 。但孟子说,水的确没有向东或者向西之分,但是有上下之分呀,人性中的善良,就像水会往下流一样自然 。孟子说,你可以用手泼水,也可以把水引到高处,这些都是外力影响的,但水最终还是会顺流而下,这才是它的本性 。人也是一样,有时候会去做不善的事情,但是善良才是人的本性 。
这里貌似孟子在说“人性本善”,本善的意思就是人都有善良的天性,但人性真的是“本善”的吗?孟子做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比喻 。他说:牛山的树木曾经很茂盛,但由于紧挨着都城,所以经常有人去砍伐,砍伐多了,慢慢的山就变得光秃秃了 。在外面人来山光秃秃的,认为山不会长出树木,但这是山的本性吗?当没有人砍伐的时候,比如黄昏和夜晚,在雨水和露珠的浸润下,嫩芽又会慢慢长出来 。山看上去是光秃秃的,长不出树木,其实是因为有人一直去砍伐它,而不是山本来就长不出树木 。
孟子用这个故事非常生动形象地给我们展示了他的“性善论”思想 。在孟子眼中,人的本性就像大地和泥土一样,本来是可以长出繁盛的树木,但是如果在一个不好的环境,或者外力的影响下,也不会表现出来 。人都有善良的土壤,但是不精心培育,如果被外界的诱惑和欲望所蒙蔽了,当然就表现不出来了 。
孟子说“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意思是说:顺着人性真实状态,就可以做到善,这就是我所说的善 。关于性善论,孟子还提出了著名的“四端说”,
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人可以表现出“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品质,是发端于: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 。我们可以把仁义礼智看成是道德的外在表现,而内在的人性的基础或者本性就是:恻隐、羞恶、辞让和是非之心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的道德品质,不是外界赋予的,而是来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如果没有表现出这些,那么你就应该自我反省了 。
- 十开头的寓意好的成语 十字开头的成语
- 食言而肥的意思和故事 食言而肥的成语故事
- 钟山即事一诗的翻译和赏析 钟山即事王安石赏析
- 秋夜曲唐王维注音版赏析 秋夜曲唐王维的古诗
- 最近两年出现很多叠穿的搭配方式,关于衣服的叠穿有哪些小技巧或者注意事项呢?
- 有哪些日常礼仪对一个人的看法会很加分?
- 20篇简短古诗文 关于雪的诗句优美句子
- 李商隐有哪些古诗 李商隐最有名的十首诗赏析
- 小池全文解析 杨万里最有名的诗句
- 城东早春的意思 城东早春古诗解释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