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全文解析 石壕吏记叙文600字( 二 )


纵观第3节 , 似乎只能印证上文的“妇啼一何苦” , 无法印证“吏呼一何怒” , 这是杜甫的笔误吗?而且 , 老妇的话 , 似乎有头无尾 , 不合逻辑 。老妇先是说自己儿子全部应征 , 并且2个战死的情况 , 接着又说家里再无其他人 , 转而马上说只有一个孙子 , 进而交代儿媳的情况 。
这不是前后矛盾吗?明明家里有人 , 老妇为何最开始要说“室中更无人”呢?这看似矛盾的句子 , 便是杜甫的独具匠心之处 。杜甫在此处用到了“藏问于答”的写作手法 。
【石壕吏全文解析 石壕吏记叙文600字】所谓“藏问于答” , 便是将问题藏于回答之中 , 化繁为简 , 让读者通过想象对问题进行补充 。比如说贾岛的“松下问童子 , 言师采药去”便是典型的“藏问于答” 。通过“言师采药去” , 我们可以脑补 , 问题应该是“你师傅去哪儿了?”
杜甫
杜甫的这首《石壕吏》便是典型的“藏问于答” , 老妇的话 , 看上去一气呵成 , 实则是多次被差役询问 , 老妇一一答之 , 我们可以根据老妇的回答 , 尝试补充石壕吏的询问 , 从而感受到“吏呼一何怒” 。
石壕吏:你家男人呢?马上交出来!
老妇: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 , 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 , 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家里难道没别人了吗?
老妇:室中更无人 。
石壕吏:(听到了孩子哭声)这不是有哭声吗?你竟敢撒谎!
老妇:惟有乳下孙 。
石壕吏:孩子吃的谁的奶?把人都交出来!
老妇:有孙母未去 , 出入无完裙 。
看似不合理 , 实则正是杜甫的高明之处 。杜甫通过“藏问于答”的写作手法 , 通过写老妇的“前致辞” , 巧妙地揭示了老妇之苦 , 也暗示了差役之怒 。
老妇诉苦
02 语言风格:沉郁顿挫

吴瞻泰在《杜诗提要》中写道:“沉郁者 , 意也;顿挫者 , 法也 。”
所谓“沉郁” , 是指杜甫诗歌内容深广 , 意境浑厚 , 情感深沉;所谓“顿挫” , 是指杜甫的诗歌跌宕起伏 。“文似看山不喜平” , 杜甫的诗并非平铺直叙 , 而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感觉 , 起伏多变 。
杜甫曾在诗中写道:“为人性僻耽佳句 , 语不惊人死不休 。”这是杜甫的愿望 , 也是杜甫诗词的特点 。杜甫讲究“炼字” , 每个字用得恰到好处 。
《石壕吏》的开篇写道“有吏夜捉人” , 一个“夜”字 , 点明了时间 , 写出了石壕吏故意选择晚上来捉人 , 此时百姓都已经回家 , 足见石壕吏的阴险狠毒 。一个“捉”字 , 点明了方式 。差役并非简单地征兵 , 而是采用“捉”的方式 , 将人们强行带走 , 就如同官兵捉贼一般 。说明此时唐朝已经无兵可征 , 百姓苦不堪言 。
结尾再次出现了时间词语“夜久” , 一方面与开篇相呼应 , 一方面写出了老翁只能在人们都已入睡后才敢轻声痛哭 。面对家破人亡的结局 , 百姓连哭泣的权利都没有 , 连悲伤都需要偷偷摸摸 , 可见这是一个怎样惨绝人寰的世道啊!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