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并没有交代老妇是否被抓走 , 但是结尾时写道“独与老翁别” , 一个“独”字 , 暗示了老妇被抓走的事实 。第二天 , 与杜甫告别的只有老翁一人了 , 可见老妇已经跟随差役去应征了 。千古一老妇 , 兴亡百姓苦 。
清代浦起龙说道:“老妇之应役也 。丁男俱尽 , 役及老妇 , 哀哉!”杜甫写道“如闻泣幽咽” , 但是却没有点明究竟是谁在哭泣 。主要有以下几种解释:
一是认为老妇在哭泣 。霍松林曾指出 , 杜甫在《新婚别》中写道:“妇人在军中 , 兵气恐不扬 。”可见 , 唐朝是不会抓妇女去军营的 , 这是不吉利的 。所以 , 很可能老妇并没有被抓走 。我觉得这个解释不合乎情理 , 如果老妇没被抓 , 后文就不会出现“独与老翁别”了 。
二是认为儿媳在哭泣 。清人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写道:“妇随吏诉官 , 故其儿媳泣声 。”杨伦也同意这一看法 , 认为是儿媳看到婆婆为保护自己而自请应征 , 因而半夜低声哭泣 。
三是认为老翁在哭泣 。李植在《纂注杜诗泽风堂批解》中写道:“吏与妇去 , 而翁仍来室中吞声涕泣也 。”差役不仅抓走了老妇 , 甚至连儿媳也一并带走了 。毕竟 , 比起年老力衰的老妇 , 年轻的儿媳或许作用更大 。
杜甫作诗 , 呕心沥血 , 字字斟酌;我们读诗 , 也需要关注杜甫的炼字 , 琢磨每个字背后隐含的含义 。
杜甫草堂
03 情感表达:矛盾痛苦有人质疑:既然杜甫亲眼目睹了石壕吏的恶行 , 也耳闻了老妇的痛苦 , 为何忧国忧民的杜甫对此无动于衷呢?为何杜甫不上前阻止呢?是害怕自己被抓走吗?
这正是杜甫的矛盾之处 。首先 , 老翁与差役 , 孰是孰非?孰对孰错?根据《新唐书》的记载 , “凡民二十为兵 , 六十而免 。”也就是说 , 在唐朝 , 征兵的要求是20岁至60岁的男子 。这些男子 , 无论是在前线打仗 , 还是在家务农 , 都是“兵”的范畴 。
《石壕吏》中的老翁应该是多大呢?根据古人生育年龄 , 男子二十及冠 , 三十而立 , 也就意味着大部分男子20多一点会成家立业 , 到了30还未成家生子的人应该少之又少 。
从“惟有乳下孙”可以看出 , 老翁的孙子还是个吃奶的孩子 , 那么老翁的儿子很可能是20几岁 , 以此类推 , 老翁有可能并未超过60岁 , 那么 , 老翁“逾墙走”的行为就如同逃兵 , 是在逃避自己应征的责任 。当然 , 也有可能有例外 , 可能这个孙子是老翁小儿子的孩子 , 此时老翁已经超过了60岁 。
其次 , 对于老妇自请应征 , 杜甫既深表同情 , 又由衷赞美 。杜甫深知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的灾难 , 对于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 , 他痛心疾首 , 同情怜悯 。但是 , 他更知道国家此时正是用人之际 , 需要大家前往前线 。有国才有家 , 若国破 , 家必然亡 。所以 , 对于老妇能够自请服役 , 杜甫十分赞叹 。
正是杜甫的这种矛盾心理 , 所以他不偏向任何一方 , 客观地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写出来 , 杜甫既想“治国平天下” , 又忧心百姓之苦 , 因此矛盾痛苦 。
- 孝经全文朗读及译文 孝经全文及译文完整版
- 礼记全文及翻译和解读 礼记学记原文及翻译
- 药全文阅读鲁迅 鲁迅药原文及赏析
- 十五夜望月全文赏析 十五夜望月翻译及赏析
- 赤壁怀古全文解析 苏轼赤壁怀古原文
- 唐诗池上全文赏析 古诗池上的意思全解
- 窃读记全文阅读 我的窃读记作文
- 房子风水解析 房子临水的风水
- 苏轼蝶恋花原文及解析 蝶恋花苏轼赏析
- 弟子规全文朗读儿童版带翻译 弟子规注音版全文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