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全文解析 石壕吏记叙文600字

杜甫的《石壕吏》是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 , 通过写杜甫亲眼目睹石壕吏晚上去捉人的故事 , 客观地反映唐朝“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 。《石壕吏》堪称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作 , 多次被选入各个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 。
所谓“三吏三别” , 是指《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
正是因为杜诗谱写历史 , 读杜诗如同读一部唐代悲凉史 , 因此 ,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石壕吏》这样一部千古绝唱的作品 , 却饱受争议 。
争议一:杜甫既然目睹了“有吏夜捉人” , 为何不出去阻止?忧国忧民的杜甫作为“旁观者” , 为什么会没有实际行动?
争议二:有吏夜捉人 , 究竟是石壕吏之错还是老翁之错?是石壕吏蛮横还是老翁做逃兵?
争议三:最终石壕吏抓走了谁?老妇是被迫捉走还是自愿应征?
本文主要从3个方面分析《石壕吏》的独具匠心 , 从而回答这些争议 , 理解为何这样一部看似争议良多的作品能成为千古绝唱 。
《石壕吏》
我们先来看一下《石壕吏》的原文:

暮投石壕村 , 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 , 老妇出门看 。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 , 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 , 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 , 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 , 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 , 请从吏夜归 , 急应河阳役 , 犹得备晨炊 。
夜久语声绝 , 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 , 独与老翁别 。
01 写作手法:藏问于答《石壕吏》共分为4个段落 , 其中第3段“听妇前致词”是重点 。第1段中 , 4句话 , 写了4个人、4件事 , 无一字浪费 。即:杜甫投宿、差役捉人、老翁逃跑、老妇查看 。
第2段用一句对比 , 独立成段 , 统领全诗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个“怒”(“凶狠”的意思) , 一个“苦” , 形成鲜明的对比 , 一个“一何”(“多么”的意思)来加强语气 。简短的10个字 , 让差役的凶狠、老妇的悲苦跃然纸上 。
但是奇怪的是 , 后文似乎不再写差役是如何凶狠的 , 整个第3节都是写老妇如何悲苦 。
一为丧子之苦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 , 二男新战死 。”老妇一共有3个儿子 , 都被佂走 , 其中一个儿子刚刚捎信回家 , 告知父母另外两个儿子均战死沙场 。这是一种怎样的悲痛 , 这种痛苦又何止老妇一家承受 。因为战争 , 多少人家破人亡 , 因为战争 , 血流成河 。
二为困窘之苦 。“有孙母未去 , 出入无完裙 。”为了还在吃奶的孩子 , 儿媳不愿离开 , 但是却连完整的衣服都没有 。衣不蔽体 , 食不果腹 , 孤儿寡母 , 孤苦伶仃 。即便如此 , 每天还要担心“有吏夜捉人” 。
三为应征之苦 。“老妪力虽衰 , 请从吏夜归 , 急应河阳役 , 犹得备晨炊 。”老妇虽然已经年老力衰 , 但是为了家人 , 自请服役 , 去到河阳 , 帮忙准备早餐 。
老翁翻墙逃跑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