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春大阅,将吏久废上下之分,轼命举旧典,帅常服出帐中,将吏戎服执事 。副总管王光祖,自谓老将,耻之,称疾不至 。轼召书吏使为奏,光祖惧而出,讫事,无一慢者 。
定人言:“自韩琦去后,不见此礼至今矣 。”契丹久和,边兵不可用,惟沿边弓箭社与寇为邻,以战射自卫,犹号精锐 。故相庞籍守边,因俗立法 。岁久法弛,又为保甲所挠 。轼奏免保甲及两税折变科配,不报 。
绍圣初,御史论轼掌内外制日所作词命,以为讥斥先朝 。遂以本官知英州 。寻降一官 。未至,贬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 。居三年,泊然无所蒂芥,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 。
又贬琼州别驾,居昌化 。昌化,故儋耳地,非人所居,药饵皆无有 。初僦官屋以居,有司犹谓不可 。轼遂买地筑室,儋人运甓畚土以助之 。
独与幼子过处,著书以为乐,时时従其父老游,若将终身 。徽宗立,移廉州,改舒州团练副使,徙永州 。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 。轼自元祐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 。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
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 。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 。”虽嬉笑怒骂之词,皆可书而诵之 。
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洵晚读《易》,作《易传》,未究,命轼述其志 。轼成《易传》,复作《论语说》 。
后居海南,作《书传》 。又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奏议》十五卷、《内制》十卷、《外制》三卷、《和陶诗》四卷 。
一时文人如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张耒、陈师道,举世未之识,轼待之如朋俦,未尝以师资自予也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従,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 。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
高宗即位,赠资政殿学士,以其孙符为礼部尚书 。孝宗置其文左右,读之终日忘倦,谓为文章之宗,亲制集赞,赐其曾孙峤 。遂崇赠太师,谥文忠 。
轼三子:迈、迨、过,俱善为文 。迈,驾部员外郎 。迨,承务郎 。
论曰:苏轼自为童子时,士有传石介《庆历圣德诗》至蜀中者,轼历举诗中所言韩、富、杜、范诸贤以问其师 。师怪而语之,则曰“正欲识是诸人耳”,盖已有颉颃当世贤哲之意 。弱冠,父子兄弟至京师,一日而声名赫然,动于四方 。
既而登上第,擢词科,入掌书命,出典方州 。器识之闳伟,议论之卓荦,文章之雄隽,政事之精明,四者皆能以特立之志为之主,而以迈往之气辅之 。
故意之所向,言足以达其有猷,行足以遂其有为 。至于祸患之来,节义足以固其有守,皆志与气所为也 。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 。”
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 。二君皆有以知轼,而轼卒不得大用 。一欧阳修先识之,其名遂与之齐,岂非轼之所长不可掩抑者,天下之至公也,相不相有命焉 。
呜呼!轼不得相,又岂非幸欤?或谓:“轼稍自韬戢,虽不获柄用,亦当免祸 。”虽然,假令轼以是而易其所为,尚得为轼哉!
- 汗不敢出文言文阅读答案 汗不敢出文言文翻译
- 苛政猛于虎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苛政猛于虎文言文翻译
- 宋史王安石传原文及注释 王安石传文言文翻译
- 六国论逐字逐句翻译 六国论原文及翻译对照苏轼
- 左传全文原文分享 左传全文及译文
- 季梁谏魏王文言文翻译 季梁谏追楚师文言文翻译
- 23种中国独特的传统民居建筑体系 各具特色的民居作者是谁
- 处暑吃什么传统食物? 全国多地有吃鸭肉的习俗
- 石渠记文言文阅读翻译 石渠记原文及翻译
- 劝学全文解析 翻译孙权劝学文言文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