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荆公再罢政注释分享 王荆公再罢政翻译( 二 )


细品司马光所言 , 确有其理 , 他认为社会上能够产生的财富就这么多 , 在总量不变的情况下 , 官府拿走的多 , 老百姓手里就会少 , 而王安石的做法就是与民争利 。而后司马光举出了官逼民反的例子 , 以此来说明对百姓盘剥太重 , 会让天下大乱 。针对司马光的这么一大段论述 , 王安石只用了九个字就予以了反驳——“为天下理财 , 不为征利” , 且不论其所言是否有道理 , 但这种回答方式确实是铿锵有力 。
虽然王安石号称自己不在意优美诗歌的创作 , 但人都有多面性 。按照历史资料记载 , 其实他在这方面也下了不少的功夫 , 最著名的故事就是他关于“绿”字的推敲 , 《容斋随笔》卷八中有如下记载:“王荆公绝句云:‘京口瓜洲一水间 ,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 明月何时照我还?’吴中士人家藏其草 , 初云‘又到江南岸’ , 圈去‘到’字 , 注曰不好 , 改为‘过’ , 复圈去而改为‘入’ , 旋改为‘满’ , 凡如是十许字 , 始定为‘绿’ 。”看来手稿传世也真是有利有弊 。
后人得到了王安石的一篇诗稿 , 发现他一直在仔细地推敲诗句中的某一个字眼 , 原诗中最初所写为“春风又到江南岸” , 但王感觉这个“到”字不佳 , 于是改为了“过”字 , 而后还是觉得不妥 , 又改为了“入”字 , 之后又改为了“满”字 。这样陆续改了十几遍之多 , 最终才确定为一个“绿”字 。这“绿”字确实是传神之笔 , 看来绝顶聪明之人为了能够将诗句写得更为妥帖 , 也会下如此大的功夫 。由此可知 , 王安石对诗词创作其实也是极下工夫之人 , 只是他将此视之为“小道” , 不愿意承认罢了 。
我觉得王安石的诗风跟他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 , 《邵氏闻见录》卷十中有下面一段话:“司马温公尝曰:‘昔与王介甫同为群牧司判官 , 包孝肃公为使 , 时号清严 。一日 , 群牧司牡丹盛开 , 包公置酒赏之 。公举酒相劝 , 某素不喜酒 , 亦强饮 , 介甫终席不饮 , 包公不能强也 。某以此知其不屈 。’”
司马光曾经跟别人讲述了自己经历的一个小故事:当年王安石还没有当上宰相时 , 曾在黑脸包拯的手下任职 。某天包公设酒宴 , 招待手下赏牡丹 , 包公以他那特有的黑脸劝酒 , 司马光平时不喝酒 , 但在包公的强劝下也只好勉强地喝一些 。然而王安石却不管这一套 , 不管包公怎么劝 , 他就是不喝 , 一直到终席 。王安石的这个个性被司马光看在眼里 , 故而司马光认定此人绝对是不屈不挠的人物 , 后来王安石当上了宰相 , 果真如司马光感觉的那样 。
但是 , 王安石的变革也并不那么顺利 。两起两落之后 , 司马光上台把王安石所推行的新政全部废止 。这两位大家之间的恩怨 , 成为了后世不断嚼舌头的话题 。
王安石撰《王荆公诗笺注》五十卷《补遗》一卷 , 清乾隆六年张京松清绮斋刊本 , 书牌
王安石撰《王荆公诗笺注》五十卷《补遗》一卷 , 清乾隆六年张京松清绮斋刊本 , 卷首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