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八首其三全文解析 秋兴八首其三翻译

765年 , 关照杜甫的严武暴病离世 , 杜甫携家眷离开草堂 , 一路东下 , 于大历元年(766)四月到达夔州 。杜甫在夔州住了一年九个月 , 其间所创作诗篇数量450余首 , 是流传下来杜诗的三分之一 。
【秋兴八首其三全文解析 秋兴八首其三翻译】这段时间是他穷困潦倒的时期 , 又身体抱恙 , 但“文章恨命达” , 这也是他诗作爆发的阶段 。无论平仄、对仗等体式 , 还是起承转合的文法 , 都是信手拈来 。他的诗句在格律中游刃有余 , 功力已臻化境 。
《秋兴八首》组诗就成于夔州 , 这八首诗是一个完整的乐章 , 以忧念国家兴衰的思想为主题 , 以夔州秋景 , 诗人的身世飘零为基调 。在第一首巫山、巫峡秋声秋色的描写后 , 经过第二首独处古城 , 翘首北望长安的情绪烘托 , 第三首写晨曦中的夔府 , 秋气清明 , 江色宁静 , 而这种宁静给诗人带来的却是烦扰不安 , 抒发自己有志而不遇的慨叹 。我们具体来看这首诗 , 从这首诗看律诗的标准:

秋兴八首·其三
千家山郭静朝晖 , 日日江楼坐翠微 。
信宿渔人还泛泛 , 清秋燕子故飞飞 。
匡衡抗疏功名薄 , 刘向传经心事违 。
同学少年多不贱 , 五陵裘马自轻肥 。
律诗作为近体诗 , 是需要严格遵守平仄格律的 。杜甫作为近体诗的巨擘 , 特别是在老年诗作成熟之际 , 言必有章法 , 意必有纵横 。
我们来看杜甫的律诗 。起句“千家山郭静朝晖” , 很容易得出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 第二字为平 , 尾字为平 , 所以这是平起押韵的平仄格式 , 押平水韵“五微韵部” , 正格为“平平仄仄仄平平” , 一三五不论的情况下 , 第三字可平可仄 , 这里的“山”字为平声 , 不会影响整首律诗平仄关系的推导 。根据“对、粘”规则 , 得出整首诗的平仄如下:
平平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仄仄平 。
仄仄平平平仄仄 , 平平仄仄仄平平 。
平平仄仄平平仄 , 仄仄平平仄仄平 。
仄仄平平平仄仄 , 平平仄仄仄平平 。
大家可以自行对照一下 , 看看是不是平仄相符 。第六句“刘向传经心事违” , “心”字和首句“山”字一样 , 这个位置可平可仄 。可以看出整首七律是合平仄格式的 , 韵脚“晖”、“微”、“飞”、“违”、“肥”均属于平水韵“五微韵部” , 合韵 。
律诗格式要求第三点就是对仗 , 颌联“信宿渔人还泛泛 , 清秋燕子故飞飞” , 颈联“匡衡抗疏功名薄 , 刘向传经心事违”都是对仗的 。
所以 , 从格式上来讲 , 这是一首完全符合规则的七言律诗 。当然这只是格律 , 诗的好坏更重要的是看内容和写法 。律诗类似于一篇小文章 , 讲究“起承转合” , 我们逐句来看 。
起句“千家山郭静朝晖 , 日日江楼坐翠微”从写景入手 , 交代时间地点环境和状况 。白帝城里千家万户都静静地沐浴在朝晖里 , 我天天去江边高楼里 , 坐看江岸翠峰 。这大概就有些了时间空耗 , 身不由己的况味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