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八阵图的注解 八阵图杜甫赏析

《八阵图》——唐 杜甫
功盖三分国 , 名成八阵图 。
江流石不转 , 遗恨失吞吴 。
作为唐代爱国主义诗人的代表人物 , 杜甫在中国古代古典诗集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力 , 被后世称为”诗圣“ , 与诗仙李白齐名 , 同是唐朝伟大的诗人 。众所周知杜甫是一名爱国诗人 , 多数作品都是抒发了 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与爱国情怀 , 这是和他所处的环境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 。
杜甫所处在的唐朝 , 正是一个由盛转衰的时期 , 且他官场仕途也是颇为不顺 , 在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 , 杜甫忧国忧民 , 虽然弃官入川但还是心系苍生 , 对国家大事依然是非常关心 。例如在《春望》中 , 杜甫一句”国破山河在 ,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 恨别鸟惊心 。“透露了自己因为国家破碎的无奈和伤感 , 不禁涕泪四溅 。
这首五言小诗《八阵图》虽然不广为人知 , 但是这首诗是杜甫借古怀今 。通过古代发生的事情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 表达了某种意境 , 全诗题目以古代阵法”八阵图“为题目 , 通过八阵图的历史故事 , 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
”功盖三分国 , 名成八阵图 。“讲的是某人在三分天下中建立了盖世功绩 , 因为八阵图让他永久声名 , 众所周知杜甫指的这个人正是诸葛亮 , 与杜甫一样同样是爱国人物 。前两句诗词是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 , 写法是总写概括 。这句诗词同时也表达了杜甫对诸葛亮的认可 , 认为诸葛亮是三分天下的重要人物 , 功绩卓著 。
杜甫 《八阵图》诗词
同时从杜甫的诗句中 , 可以充分得知三国那段历史的真实性 , 杜甫生在唐朝 , 诸葛亮在汉末三国时期 , 杜甫相比诸葛亮来说是后人 。同时第二局中的”八阵图“更是对诸葛亮军事才能的肯定 , 而不仅仅政治治国 , 侧面反应出诸葛亮的全才 , 是蜀国的栋梁人物 。
前两句””功盖三分国 , 名成八阵图“在写法上面采用了对仗句 , 从“三分国”对“八阵图”看出全诗工整 , 且自然妥帖 。从结构方面来看 , 全诗起到了开门见山 , 毫无遮掩的直述历史 , 交代了全诗的人物和相关事件 , 为后面两句借古怀今起到了作用 。
“江流石不转 , 遗恨失吞吴 。”中的“遗恨失吞吴” , 在历史上指的是刘备在夷陵之战中用举国之力都未能消灭东吴 , 造成了千年遗憾 。作者杜甫借着”八阵图“遗址表达了自己的感情和立场 , 为蜀汉未能吞并东吴感到遗憾和可惜 。
诸葛亮壮志未酬 , 未能吞并东吴的遗憾
这个“石不转”杜甫更是采用了《诗经·国风·邶风·柏舟》名句“我心匪石 , 不可转也” 。通过诗句意思 , 再联系到杜甫本人在《八阵图》中所指人物联系起来 , 表明了杜甫对诸葛亮的赞颂 , 对他匡扶汉室决心不动摇 , 心如磐石一般坚定的精神肯定 。
同时杜甫通过对八阵图遗址抒发了自己的感情 , 目前八阵图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 。

《嘉话录》记载 , 这里的八阵图聚细石成堆 , 高五尺 , 六十围 , 纵横棋布 , 排列为六十四堆 , 始终保持原来的样子不变 , 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淹没 , 等到冬季水落平川 , 万物都失故态 , 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 , 六百年来岿然不动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