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秦观全文和赏析 踏莎行秦观朗读

“词心”话尽泣血语 , 凄厉绝唱殒命声 。
郴州旅舍
雾失楼台 , 月迷津渡 ,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 , 杜鹃声里斜阳暮 。
驿寄梅花 , 鱼传尺素 ,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 , 为谁流下潇湘去?
这首词是秦观被贬郴州时所作 。当时的秦观经历过处州之贬后 , 他那不堪一击的“词心”已经变为“凄婉”了 , 当在郴州再次被贬 , 便由“凄婉”变成“凄厉”了 , 而这首《踏莎行》便是秦观晚年凄厉风格的代表作 。
这首词的题目是“郴州旅舍” , 但上片中只有“可堪孤馆闭春寒 , 杜鹃声里斜阳暮”这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实景 。而“雾失楼台 , 月迷津渡 , 桃源望断无寻处”这三句则是“化情思为景物” , 词人将自己内心的那种深切的悲哀和极端的痛苦转化成了一片幻象 , 用这幻象来暗喻自己内心的情感 。这是一种化虚为实 , 将自己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感转化为可以看到的“实象” , 但实象又是虚的 , 它并非现实中存在的景象 , 这样便有了无穷的意味和幽远的意境 。这种手法可以说是比兴 , 和唐诗中“城阙辅三秦 , 风烟望五津”类似 , “三秦”“五津”并非实指 , 而是诗人想象出来的一种景象 , 却让整个诗境变得开阔而辽远 。
首句“雾失楼台” , “楼台”和“高阁”都给人一种崇高 , 高远的感觉 , 可以作为崇高远大理想的象征 , 加上“雾失”二字一下子就让这种高远的境界变得迷离无踪 , 无处寻觅了 。接下来“月迷津渡”一句 , “津渡”本是“码头”的意思 , 但有“迷津问渡”之语遂也比喻指引过渡的出路 , 而又加“月迷”二字 , 让这本来明朗的出渡之路变得渺茫 , 淹没在一片迷离的月色之中无迹可寻了 。紧接着又出现“桃源” , 这本就是人们想象中的人间乐土 , 却因为“望断无寻处”而化为泡影 , 成为一种虚妄的渴求 。这三句都在写一种绝望 , 让所有美好的东西变得迷离 , 变得渺茫 , 变得无迹可寻 , 再将这种绝望笼罩在一片迷离虚无 , 似真似幻的感觉之中 , 空灵而幽远 , 凄厉且哀怨!秦观之所以有这样的联想 , 还和他此时所处的地方相关 , 郴州位于湖南 , 而《桃花源记》中的武陵也在湖南 , 正是因为地域上的联系让词人产生了这样的联想 。此时的秦观已经数次被贬 , 他一颗敏感脆弱的“词心”已经千疮百孔 , 身处异地他乡的旅舍之中 , 想到此地与《桃花源记》中的武陵相距不远 , 而《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人间乐土却不知去何处寻觅 , 自己早年的强志盛气和想要有所作为的理想在现实的打击之下几乎破灭成空 , 这两者透露着同样的悲哀 , 互相交织在一起 , 才让少游发出这样泣血的悲慨 。
正是因为有前面三句 , 所以接下来两句“可堪孤馆闭春寒 , 杜鹃声里斜阳暮”对现实的景物的描写显得格外有力量 , 几乎是将刚才那三句中的悲哀慨叹穿透进现实景物当中 , 让这种直接的感发有了更强大的冲击力 。因为“失” , 因为“迷” , 因为“望断无寻处” , 所以孤馆春寒 , 斜阳日暮才让词人感觉到如此的不堪 。而这两句本身也非常之精彩 ,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力赞这两句 , 说这两句的气象堪比屈原《九章》和《诗经》“风雨如晦 , 鸡鸣不已” , 用王国维的话说就是不隔 , 情感兴发感动达到了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