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喜欢的谚语是什么?

四月芒种雨,五月无干田,
五月发大水,六月火烧埔,
端午来包粽,未吃袄不闲 。
谢邀!生活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无穷 。拿文化语言来说,俗谚口语歇后语等多种语言形式的奇葩,正是广大群众在劳动生产和现实生活中的首创 。
这些口口相传的俗谚口语,既是生活经验和智慧的总结,也为丰富发展我们的语言文化增添了新的活力 。不同时代的谚语,便会有不同时代的特点,短短一句话,就概括了那个时代的特征,反映出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面貌 。
在那些艰苦奋斗的年月里,人们吃饭穿衣都讲究勤俭节约 。于是就有了“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样的谚语 。这句谚语描述的就是那个时代人们穿衣服的情景 。总是补丁摞补丁 。不是舍不得穿新衣服,那是一个物质匮乏的年代 。什么都要供应票证 。不节约节俭怎么行 。讲吃的,那时候我家乡的谚语是这么说的,“闲时稀,忙时干,不忙不闲半干半稀” 。这个总结今天读起来不禁眼里酸酸 。然而,我们的父辈还是拉扯着我们这一代人挺过来了 。这样经典的谚语功不可没 。
至今难忘一条教育孩子的谚语,就是“从小偷针,长大偷天” 。这是那个年代,许多老人带着孙子,对孙子们时常提起的一句话 。伴随这一句话,还有一个很悲催的故事 。说的是一个娃娃和母亲相依为命 。母亲对他平时有点娇惯 。这孩子每天出门玩耍回家,都要用膝盖下面的窝窝夹一个鸡蛋回来 。日复一日做母亲的也不批评管教,问问他从哪弄的鸡蛋,甚至还赞赏孩子会想办法,用膝盖窝窝夹住鸡蛋,学跛脚人走路 。故事后来的结果大家也许知道,孩子长大犯了大事,要被杀头,临行前要见母亲一面,他提的要求是吃一口母亲的奶,谁知道,他竟然狠心地咬下了他母亲的乳头 。这鲜血淋漓的一口,是对他母亲管教不严的报复,更是提醒世人,孩子的教育就是要从小抓起,从极其细微的小事情抓起 。这样才能防微杜渐,形成孩子良好的思想品质 。
今天看来,一句“从小偷针,长大偷天”的谚语,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最喜欢的谚语还有很多,比如“人大分家,树大分丫”,分家了又有“兴家如同针挑土,败家好比浪推沙” 。这些口语似的谚语,指导生活的意义真的很强 。今天就分享到这里 。

你最喜欢的谚语是什么?

文章插图
关于谚语的定义,附录如下:
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 。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 。人们生活中常用的现成的话 。谚语类似成语,但口语性强,通俗易懂,而且一般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两个短句 。谚语内容包括极广,有的是农用谚语,如“清明前后,栽瓜种豆”;有的是事理谚语,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的属于生活上各方面的常识谚语,如“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等,类别繁多,数不胜数 。谚语跟成语一样都是语言整体中的一部分,可以增加语言的鲜明性和生动性 。但谚语和名言是不同的,谚语是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名言是名人说的话 。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
【你最喜欢的谚语是什么?】这是出自颜真卿的《劝学诗》中一句,意思是年少的时候不知道抓紧时间学习知识,等到老了才后悔读书就太迟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