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必知的知识点 八上语文古诗18首原文( 三 )


8《赠从弟》
魏晋: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
1.四两句诗中的两个”一何”,表达上各有什么不同?
第一个”一何”突出谷中风的迅疾凶猛,第二个”一何”突出青松的雄健挺拔 。
2.诗是怎样表现松树不畏”凝寒”而”有本性”的品质的?
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是如此猛烈,而松枝又如此刚劲!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诗人采用反衬的手法,把松柏放在恶劣的环境,通过描画它与狂风、冰雹的搏斗,突出了松树的经寒不衰、凛然正气的品质、形象 。
3.全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松柏形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塑造了一个雄健挺拔、挺立风中而不倒,端正、历经严寒而不凋,本性高洁、内心坚劲的松柏形象 。作者借松树的高洁来自勉,并借以勉励从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
——————————————————
9《梁甫行》
曹植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
1.”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这两句是什么意思?在诗歌中有什么作用?
柴门简陋凄清,在海风中摇荡,狐狸、兔子在屋檐下飞来窜去 。这些环境描写衬托出边海人们生活环境的荒蛮以及边海人们的恐惧与凄楚 。
2.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本诗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全方位描写了边海人们的贫困生活,反映了边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
———————————————————–
10《饮酒》
晋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主旨:写自己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表达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自然和淳朴农村生活的热爱 。
1.”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问话朴实,回答深刻,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境界 。
2.末两句是全诗的总结,富有哲理,含蓄得表达了诗人陶醉自然、物我两忘的境界 。”此中有真意”的”真意”是指自然情趣 。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见xian”字妙在美景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悠然见南山”用一个”见”字描写采菊时于无意间偶见南山,使南山静穆超然的风景正好与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情相融合,表现了一种天真自然的意趣 。充分表现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
————————————————————-
11《春望》
唐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1.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实际上是写草茂人稀,荒凉萧条;一个”深”字,表现了物是人非的社会状态,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