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美孤独伤感古诗词 形容凄凉的诗句唯美

人生之情绪,无非悲喜二字 。而在是诗歌中,最能感发人心的也是这两种诗歌 。但二者相较,还是悲凉的诗歌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究其原因,大概有两点 。
第一,诗歌之所以人人喜欢,就在于诗歌与读者之间发生的共情作用 。因为,唯有能与读者达成“于我心有戚戚焉”的诗歌,才能打动人心 。在诗歌中,读者读到的不再是诗人的故事,而是读者自己的生活 。
第二,这与人生的状态有关 。有作家说,幸福的生活都是一样的,而悲剧的生活则人人不同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于人生而言,喜悦快乐并非人生的常态,而悲泣忧愁才是人生最常见的风景 。因此,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的诗歌,总是悲剧占主流位置 。
中国文化受到儒家的文质彬彬温柔敦厚的美学的影响,提倡中和之美,无论是喜还是忧,一般都会比较克制 。中国的诗歌也往往用意象的形式构筑意境,因此,读者朋友们要想感受诗歌中的情感之美,大概要在两个方面下功夫,这样才能读懂诗人,读懂诗歌 。
第一,你要了解这个诗人的生活,了解他的遭遇,这用孟子的方法就是“知人论世” 。
第二,你要了解中国诗歌的特点 。中国的诗歌很少直抒胸臆,很少捶足顿胸,很少狂呼乱叫 。中国的诗歌崇尚含蓄之美,喜欢用意象来暗示,喜欢用景写情 。比如,我们看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假如你不了解杜甫的悲剧的一生,不了解中国诗歌的以景造情的艺术,你大概体会不到杜甫在安史之乱中,国破家亡颠沛流离之中的极度的悲凉之感 。
诗歌的悲凉风格,在中国诗歌美学中,一般被称为悲壮或悲慨 。虽然这种情感是姿势各异无法把握,但著名诗论家司空图在《诗品》中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概括:
大风卷水,林木为摧 。意苦若死,招憩不来 。
百岁如流,富贵冷灰 。大道日往,若为雄才 。
壮士拂剑,浩然弥哀 。萧萧落叶,漏雨苍苔 。
司空图为我们总结了几种悲凉境界的表现:一是平静被打破,二是理想的破灭;三是时间无法挽回;四是富贵如灯灭;五是壮志难酬怀才不遇;六是英雄末路 。这种悲凉就像是秋天的落叶,雨中的苍苔一般无可奈何 。
司空图的概括固然形象,但分类较杂 。王国维先生则非常精辟地将人生悲凉的情绪分成两种,他在《人间词话》中说,一为忧生之悲慨,二为忧世之悲慨 。前者主要是个人的情感与命运,后者则是对社会、国家及天下而言 。王国维先生的概括,更胜司空图一筹 。
唐诗宋词中,表达悲壮、悲伤、悲凉和悲哀的诗词很多,特精选几首 。
1.壮志未酬飘零一生的悲凉 。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
杜甫曾经志大才高,他曾经梦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他却将自己活成了一出悲剧 。他漂泊江湖无家可归,最后只能全家住在小船上 。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这是杜甫在迟暮之年临终之前最悲凉的哀叹 。
2.突然被贬前途无望生死未卜的悲凉 。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
唐朝诗人韩愈本着为国为民的信念,谏阻唐朝皇帝佞佛的行为,自己一片丹心,却横遭贬谪 。谪贬赴任,全家也遭到贬谪,小女儿也死了,被埋在路旁,可谓是悲凉至极 。前瞻茫茫,雪拥蓝关,马也踟蹰起来,再加上韩愈认为这一去必然死在异乡,再也回不来了,其心情之悲愤与悲凉,溢于言表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