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精彩片段赏析 边城全文赏析

“《边城》的诗意首先来自浓郁的湘西乡土气息……那清澈见底的河流,那凭水依山的小城,那河街上的吊脚楼,那攀引缆索的渡船,那关系茶峒“风水”的白塔,那深翠逼人的竹篁中鸟雀的交递鸣叫……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都自然而又清丽,优美而不加浓涂艳沫 。”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潘旭澜
小桥、古道、白塔、吊脚楼、绿水长流……静谧祥和、民风淳朴的湘西小城,犹如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 。
1931年,一部名为《边城》的小说,让这个世外桃源般的湘西小城一时名声大噪 。
《边城》,一部被誉为“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小说中飘逸不群的仙女”著作 。《边城》,一如它的名字一样,给人无限的憧憬和想象 。
一、故事的起端:《边城》的创作背景湘西,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1902年生的沈从文,从小生活在古朴的小城里,受自然环境和人文风貌的影响,童年时期的沈从文,喜欢逃学,喜欢游山玩水,喜欢跑到山间看丛林小溪,喜欢跑去作坊看铁匠打铁,工匠修船 。
少年时期,沈从文家道中落,自此之后,他走上了参军的道路,那年,他仅15岁 。也正是这些人生经历,让他过早地接触和体验到了淳朴的民风民俗以及人情冷暖,而这些最后都成了他《边城》创作的灵感源泉 。
《边城》小说开头写道: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 。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户单独的人家 。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只黄狗 。”
简短的一段文字,清晰地交代了故事的人物、背景,也很直白地点明了小说的创作以沈从文从小生活的湘西小城为背景 。
的确,《边城》,从人物、语言、自然风光、社会风俗,无不渗透着湘西的印记 。
《边城》,如电影《那山,那人,那狗》展现的湘西风景一样美而内敛,如《受戒》里展现的庵赵庄的古朴诗意的乡情风俗一样,自然无暇 。
小说里的湘西茶峒自然是美的,美得令人心醉;小说湘西茶峒里的故事,是美的,美得令人心痛 。《边城》,一条狗,一个女孩,一位老人,构成了一部作品,演绎了一段曲折动人,哀婉感人的故事 。
回过头看,也不知是沈从文成就了《边城》,还是“边城”成就了沈从文 。现如今,谈及湘西,很多人会先想到《边城》,说到《边城》,很多人会想起湘西古城 。
有人说“湘西因沈从文而厚重,凤凰因《边城》而忧伤”,想必,这是最好的概括 。
二、故事的人物:《边城》里的翠翠《边城》里的“茶峒”是一个小山城,一座游离在繁华、骚动世界边缘的小山城 。《边城》里的女主人公,茶峒小镇里的翠翠,一个自带山水灵气,天真烂漫的女孩 。
翠翠从小与爷爷相依为命,爷爷将她拉扯长大,给予她无微不至的关爱,十多年过去了,小家碧玉初长成 。花季的少女,在最美好的年纪,萌生了朦胧的情愫 。
翠翠的天性纯真、自然,在她的自我意识中,爱也是纯真的,真挚的,他对傩送的爱超越了世俗、物质,她的爱像山涧溪水那般温婉透彻 。
翠翠第一次和傩送相识时,她骂傩送“悖时砍脑壳的”,只因觉得傩送伤了自己的自尊,到后来,她得知傩送在“渡船”与“碾坊”中选择了“渡船”,她高兴、欢喜 。在爱上傩送后,她拒绝了天保的求亲 。
然而,年少的爱情总是带着一丝苦涩,翠翠的爱情也亦如此 。
白塔的倒塌,傩送的离开,祖父的去世,一切的美好都已灰飞烟灭,一切的美好最终只能化作回忆 。翠翠看着眼前发生的一切,悲痛又无力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