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心古诗词大全 形容彻底死心了的诗句文言文( 二 )


过春风十里 , 尽荠麦青青 。
自胡马窥江去后 , 废池乔木 , 犹厌言兵 。
渐黄昏 , 清角吹寒 , 都在空城 。
杜郎俊赏 , 算而今、重到须惊 。
纵豆蔻词工 , 青楼梦好 , 难赋深情 。
二十四桥仍在 , 波心荡、冷月无声 。
念桥边红药 , 年年知为谁生 。
第一句:交代地点 , 看似并无特殊 , 然而开头“淮左名都 , 竹西佳处”八个字 , 无疑是对后文一片衰败景象的极大讽刺 。第二句:过春风十里 , 尽荠麦青青 。这句话引用了杜牧的《赠别·其一》:春风十里扬州路 , 卷上珠帘总不如 。过往春风十里的繁华街道 , 如今只剩下一片荠麦之色 , 令人不胜之悲 。
第三句:交代了如今满目荒凉之色的原因 , 即”胡马窥江” , 其精髓在于“犹厌言兵”四个字 , 就连废弃的池苑和古树都厌恶于再次提起战事 , 可见战争带来的残酷性 。第四句: 渐临近黄昏时分 , 号角声吹起 , 却只能在这空城之中回荡了 , 一幅悲凉景象 。
下阙第一句:杜郎指杜牧 , 纵使他满腹风流才华 , 如果再回到这曾经无比赞赏的扬州 , 也会大吃一惊 。这句话承上启下 , 深化了作者姜夔所述的“黍离之悲“ 。第二句:引用了杜牧的《赠别·其一》:娉娉袅袅十三余 , 豆蔻梢头二月初 。以及《遣怀》:十年一觉扬州梦 , 赢得青楼薄幸名 。就算杜牧文笔再好 , 人品再风流 , 恐怕面对这如今的残破之气 , 也写不出什么深情的词句了 。
第三句:引用了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明月夜 , 玉人何处教吹箫 。在昔日的大才子杜牧眼中 , 扬州的二十四桥 , 夜夜繁华不断 , 明月之下 , 到处都是玉人吹箫的声音 。可如今呢?二十四桥还在这里 , 水波依旧荡漾 , 却没有了任何声音 。这句话最绝望之笔在于杜牧当年所描述的明月而今已变成了冷月 , 从明到冷 , 一字之差 , 对比显著 , 使人不胜绝望唏嘘 。
最后一句:念桥边红药 , 年年知为谁生 。姜夔在这里再也看不到半丝”人“的气息 , 也就将注意力转移到了桥边红药之上 , 可是这些红药 , 年年复复 , 有谁再来欣赏?又为谁而生呢?今昔对比 , 此情此景是何等的绝望 。
 
这些诗词中的绝望 , 读起来让人心碎
《自题金山画像》
苏轼
心似已灰之木 , 身如不系之舟 。
问汝平生功业 , 黄州惠州儋州 。
贬至黄州时 , 你可能只听到苏轼在游山玩水间吟唱着:小舟从此逝 , 江海寄余生;贬至惠州时 , 你可能也听过苏轼高歌着:日啖荔枝三百颗 , 不辞长作岭南人;贬至儋州时 , 你可能也只听到苏轼在陪孩童嬉闹:总角黎家三四童 , 口吹葱叶送迎翁;最后苏轼从被贬之地归来 , 还不忘调侃:九死南荒吾不恨 , 兹游奇绝冠平生 。
可是苏轼是怎么总结自己的平生呢?对 , 就是开头的那两句话 , 黄州惠州儋州 , 离朝堂越来越远 , 年纪越来越大 , 赤胆忠心也熬成了已灰之木 。当年的苏轼是何等意气风发?欧阳修评价其为:“来日此人当为天下用 。”宋仁宗曾说:“觅得两位宰相之才 , 一位是苏轼 , 另一位是苏辙 。”当为天下用的宰相之才 , 最后却用三个地名归纳平生 , 很难想象苏轼当年经历了怎样的绝望!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