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首诗几乎上过学的人都读过,每次读起来,都不禁动容: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
【游子吟背后凄惨的人生 有关孟郊游子吟的故事】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
小时候还不懂“慈母手中线”的意义,也不明白“意恐迟迟归“的思念,更不能理解“报得三春晖”的重量 。直到长大了,成为了一名游子的时候,方能明白里面的爱 。
每一个人读这首诗都有个各自的理解,有着不同的感受,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没有作者孟郊的感受那样深刻,也没有作者那份惆怅和深沉,因为他的这首诗有着非比寻常的故事 。所以准确的来讲,我们没有完全读懂它,老师也没讲明白 。
譬如:你可以猜猜作者写这首诗多少岁?
可能有人说,这是22岁考上大学,第一次远离父母时候写的;也有可能会说,这是三十将近,考研失败的时候写的;又或者说三十多岁出国留学写的 。
其实,答案都不对 。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不是二十出头的小伙子了,而是胡子一大把的年纪对老母亲的恩情所感而作的 。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已年过五十了 。
故事还得从作者的孟郊的身世说起 。孟郊是个孤儿,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是母亲一首拉扯大的 。话说,古代的母亲的都比较负责,所以母子感情最深,哪像现在的社会,看到这种情况,孩子丢给爷爷奶奶,早跑嫁人去了 。
孟郊父亲生前是昆山蔚,工资收入也不高,只能够维持一家人的基本生活 。他父亲死后,家里的经济来源就断了,家里还有两个弟弟,三个孩子要吃饭,要上学,生活多艰难,你可以想象一下 。我们现在养一个都养不起,放开二胎好多都望而却步,跟孟郊家情况比起来,这承担能力的差距就 有点大 了 。
孟郊的母亲是个有本事的女人,思想非常先进,她秉承“再苦也不能苦教育“的理念,硬是坚持让孩子接受教育 。
正是有了母亲的这一大功劳,他才得以打下了不错的文学基础 。孟郊因为从小就“色夷气清”气度不凡,长大后更是文采出众 。目前自然就希望他去参加考试,并对他寄予了很大的厚望 。
要出远门了,目前千叮嘱万嘱咐,母亲一针一线给他缝衣服,尽量缝密一点,这样就穿得久一点 。这一幕,深深的烙印在他的心里 。
孟郊带着母亲的殷殷期盼踏上了科考的历程 。那时候的科考可不像我们现在的考大学这么容易,当然大学扩招了以后是要容易一些 。但是,想考清华北大也不容易 。这不,俞敏洪都考了三年才考上 。可是,孟郊可就没俞敏洪那么幸运了 。
去京城考试,需要生活费啊,家里穷,没有多余的盘缠,经常忍冻挨饿,“长为路傍食,著尽家中衣”肚子都吃不饱,衣服也只有临行时母亲缝的一件 。可是,不能把实际情况告诉老母亲啊,否则她得多心疼,给母亲的只能是报平安,过得挺好之类的话 。可想而知,寒门出生的孟郊其实压力是挺大的 。
奈何事不遂人愿,少年没考中 。一转眼,到了中年,同批的朋友韩愈、王涯都中了进士,只有自己还要继续“复读”备考 。
考了这么多年,没考中,换好多人都已经绝望了,甚至有些估计就骂“这社会太不公平了…….” 。孟郊也是人,不过他没怪社会不公,只是有些愤概,他在诗中吐槽:“本望文字达,今因文字穷” 。
孟郊这时候的人生,要放现在,早被人邻居嘲笑死了 。可是,有一个人永不会嘲笑他,那就是家里的老妈 。岁月流逝,母亲的年纪大了,皱纹深了,已经拿不动针线,缝不了衣服了 。可她仍然鼓励儿子,相信着儿子 。
- 游子吟古诗故事简短 孟郊游子吟的故事
- 你可能不知道的9个常见物品背后隐藏的特殊用途
- 原来这是一场苦战 限电背后煤炭价格为什么创新高
- 学习传统文化知识 二十四节气歌古诗朗读
- 为什么一些外表看似坚强的人,背后都有一颗脆弱的心?
- 赞美母爱最经典的一首诗 孟郊游子吟赞美母爱的诗句
- 《清明上河图》背后有怎样的故事?
- 游子吟全诗欣赏 游子吟古诗意思解释
- 赞美母亲的诗歌简短 有关赞颂母亲的诗歌
- 暮江吟注释和译文 暮江吟白居易古诗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