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效果包括 表达效果有哪些( 三 )




改句:此时北京下的雨会把槐花打落,满街雨水流淌,槐花芬芳 。
修辞效果分析:①原文把槐花比作雨,“下槐花雨”更有形象的美感 。②原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流淌得芬芬芳芳”兼有视觉的美感和气味的愉悦感 。③原文运用了叠音词“芬芬芳芳”,更有音韵美给人以强烈的美的感受 。④“日子都流淌”,比喻化抽象为具体,表述更为生动形象 。
【表达效果包括 表达效果有哪些】?词语分析


改句多会删去、压缩一些修饰性的词语,对原句的分析可以从这些省去的词语入手,分析词语的内涵以及其所起到的表达效果 。词语有动词、形容词、关联词等 。不同词语,不同对待,不同分析 。
典型例题1:


原句:或许紫禁城的空间太过浩大,雨点是以慢动作降落的,似从天而降的伞兵 。


改句:在紫禁城空旷浩大的空间中,雨点慢慢地降落,从天而降 。
词语效果分析:①原文中“或许”是一种主观感受,增添了可能性;②原文中的“慢动作”凸显了雨点降落的姿态,与空间的宏大有关;③原文运用比喻,将雨点比喻成伞兵,生动形象 。
典型例题2:


原句:他们匍匐又起来,跳起再蹲下;他们往左边歪,他们往右边歪;他们不停地起伏,不停地斜歪,不停地狂喊,直搅得这一片天地山海轰鸣,烟尘蒸腾!


改句:他们起来再蹲下,左倒右歪,不停地起伏、斜歪、狂喊,这一片天地山海呈现轰鸣、烟尘蒸腾的景象!
词语效果分析:①“匍匐、跳、蹲、搅”这几个动词的使用,准确地描绘了黄河口的人们敲锣打鼓时的动作和状态,富有力量美和感染力;②“左边歪、右边歪”重复,强调了人们舞动鼓槌时的动态美;③“不停地……不停地……不停地……”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了人们动作的连续,渲染了黄河口锣鼓的威力,这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与黄河一路奔波,浩浩汤汤奔流入海的壮观景致相一致;④短句的使用,使得此处韵律感非常强,读起来有气势,朗朗上口 。如果换成修改后的语段,则不能突出这几个方面的效果,所以修改的语段不如原文表达效果好 。
?语体(语言风格)


改句多平淡,原句的语体风格与原文相一致,更合语境 。从口头语和书面语、长短句结合、句式灵活多变、语气节奏等方面思考,与上下文体和谐一致 。
典型例题1:
原句: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 。
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 。
语体效果分析:从语体风格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表达比较普通;原句“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口语化,活泼俏皮,和整个文段较口语化的文风更和谐 。
典型例题2:
原句:饭后课余,在屋前小草坪上,各人搬一把椅子,又漫无边际地聊开了 。
改句:饭后课余,各人搬一把椅子在屋前小草坪上又漫无边际地聊开了 。
语体效果分析:原句多用短句,句式活泼灵动,与原文语体风格一致 。


?结构安排


可以把原句放到整个文段中,从前文、后文的衔接紧密度(承前启后)来审查,原句内容表达更恰当,更合语境;可以根据句子的位置,断定其内容表达更合文段结构安排 。还可以从句子的内部结构顺序的逻辑性角度思考 。
典型例题1:
原句: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 。
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