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效果包括 表达效果有哪些( 四 )




结构效果分析:从适用的位置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用来结束文段,语意未尽,似乎话还没说完,给人以结尾收束匆促之感;原句“又心满,又意足”,运用短句放在句子最后,语气舒缓,语意完整,适合做段落的结尾 。
典型例题2:


原句:“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梧桐是秋的信使 。梧桐叶大,易受风 。叶柄甚长,叶柄与树枝连接不很结实,好像是粘上去的 。风一吹,树叶极易脱落 。立秋那天,梧桐树本来好好的,碧绿碧绿的,忽然一阵小风,歘地一声,飘下一片叶子,无事的诗人吃了一惊:啊!秋天了!其实只是梧桐叶易落,并不是对于时序有特别敏感的“物性” 。梧桐落叶早,但不是很快就落尽 。我的印象,已是深秋,梧桐大批地落叶,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 。往往是一夜大风,第二天起来一看,满地梧桐叶,树上一片也不剩了 。梧桐籽炒食极香,极酥脆,只是太小了 。我的小学校园中有几棵大梧桐,大风之后,我们就争着捡梧桐叶 。我们要的不是叶片,而是叶柄 。梧桐叶柄末端稍稍鼓起,如一小马蹄 。这个小马蹄纤维很粗,可以磨墨 。
画线句子有语病,比较下列两种修改,你认为哪种更好一些?简述理由 。(5分)


第一种:据我的印象,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梧桐才大批地落叶 。


第二种:据我的印象,梧桐大批地落叶,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 。
句内结构效果分析:
(示例一)第一种更好 。前面“梧桐落叶早,但不是很快就落尽”,意思是梧桐叶落尽不是一下子的现象,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第一种表达从已是深秋,再到叶干、籽熟,才大批落叶,符合文意 。第二种表达先说落叶,再说过程,不恰当 。
(示例二)第二种更好 。全段描述的是“梧桐是秋的信使(梧桐落叶早)”,修改后的句子先强调梧桐落叶,延续前面“梧桐落叶早,但不是很快就落尽”的话题,语义紧密;后用三个分句“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语言简练,节奏从容,一气呵成,将情感表达得更充分更深沉 。(做出选择1分,理由陈述4分,理由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
(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第一处是“我的印象”是一个名词性短语,与后文不搭,应改成“据我的印象”;第二处是后面的部分缺少逻辑关系,可以改成第一种,强调“梧桐才大批地落叶”的结果,前面三句“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表示时间;也可以改成第二种,强调“梧桐大批地落叶”时,“树叶”和“梧桐籽”的状态 。言之成理即可 。)
典型例题3:


原句:天很冷很冷,却不带一丝湿润,浸入骨髓的冰凉仿佛要把身体的所有温暖都抽去,只留下如干絮般散漫的冷一团一团地塞在胸肺间 。


改句:身体的所有温暖仿佛都要被漫入骨髓的冰凉抽去 。
上下文结构效果分析:原句“浸入骨髓的冰凉”作主语,与前句“天很冷很冷”相照应,陈述主体一致:与下句“留下”搭配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