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尊师重道的成语故事 尊师重道的典故

(三)孔子与子贡
子贡(前520~前456年),复姓端木,名赐,卫国人士,孔门七十二贤者之一,小孔子三十一岁 。
子贡眉清目秀,英俊潇洒,能言善辩 。二十余岁继承祖业经商,约二十五岁左右拜孔子为师,此后他一边学习,一边经商 。子贡在学习上很有造诣,深通《诗经》,多次受到孔子的称赞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 。’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论语·公冶长》)
《论语》中多处记载子贡对孔子思想中的仁礼、为政、人格修养、文质关系等重要内容提出不解之问,或持守发扬 。
子曰:“予欲无言 。”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 。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论语·八佾》)
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
孔子对子贡有很高的期待 。子贡多有入世之行 。孔子唯恐他失心于红尘,故而不时提点,曾多次将他与颜回对比,以鞭策、激励子贡要向颜回学习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论语·公冶长》)孔子也曾传道与子贡,但子贡尚未与恩师心心相印,没能明白孔子之教导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论语·卫灵公》)
子贡初拜孔子为师时,并未感到孔子有什么了不起,拜师三年后才明白孔子的伟大 。“子贡事孔子,一年,自谓过孔子;二年,自谓与孔子同;三年,自知不及孔子 。当一年二年之时,未知孔子圣也,三年之后,然乃知之 。”(王充《论衡·讲瑞》)子贡因富有政治才能,被鲁、卫等国聘为相辅,后来又在齐、吴、越、晋诸国间游说 。期间,子贡经常碰到诋毁或是贬损孔子的人 。他总是不遗余力地维护恩师,积极传播恩师的思想,让孔子的贤德遍布天下 。齐景公谓子贡曰:“子谁师?”曰:“臣师仲尼 。”公曰:“仲尼贤乎?”对曰:“贤 。”公曰:“其贤若何?”对曰:“不知也 。”公曰:“子知其贤而不知其奚若,可乎?”对曰:“今者天高,无少长贤愚,皆知高,高几何举世不知也 。是以知仲尼之贤而不知其奚若 。”(刘向《说苑》)
陈子禽问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又问曰:“孔子适是国必闻其政 。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也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叔孙武叔(鲁国大夫)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 。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叔孙武叔毁仲尼 。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 。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论语·子张》)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