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裤先生人物形象分析 马裤先生阅读答案( 二 )


到了丰台,车还没站住,上面出了声,“茶房!”没等茶房答应,他又睡着了;大概这次是梦话 。过了丰台,大概还没到廊房,上面又打了雷,“茶房!”茶房来了,眉毛拧得好像要把谁吃了才痛快 。“干吗?先——生——”“拿茶!”“好吧!”茶房的眉毛拧得直往下落毛 。“不要茶,要一壶开水!”“好啦!”马裤先生又入了梦乡,呼声只比“茶房”小一点 。有时呼声稍低一点 。用咬牙来补上 。有趣!
【又是夸张的表现手法——眉毛恐怕是不能拧得直往下落的,可见茶房心里的不耐烦又无可奈何 。】
到了天津 。又上来些旅客 。马裤先生醒了,呆呆地立在走廊中间,专为阻碍来往的旅客与脚夫 。忽然用力挖了鼻孔一下,走了 。下了车,看看梨,没买;看看报,没买;又上来了,向我招呼了声,“天津,唉?”我没言语 。他向自己说,“问问茶房,”紧跟着一个雷,“茶房!”我后悔了,赶紧的说,“是天津,没错儿 。”“总得问问茶房;茶房!”我笑了,没法再忍住 。车好容易又从天津开走 。
【“三”是个文学习惯 。“四大名著”里有“三顾茅庐”、“三打白骨精”,《马裤先生》中有“三挖鼻孔” 。“茶房”是马裤先生的标志性语言,挖鼻孔是他的标志性动作 。】
刚一开车,茶房给马裤先生拿来头一份毯子枕头和手巾把 。马裤先生用手巾把耳鼻孔全钻得到家,这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最后用手巾擦了擦手提箱上的土 。我给他数着,从老站到总站的十来分钟之间,他又喊了四五十声茶房 。茶房只来了一次,他的问题是火车向哪面走呢?茶房的回答是不知道;于是又引起他的建议,车上总该有人知道,茶房应当负责去问 。茶房说,连驶车的也不晓得东西南北 。于是他几乎变了颜色,万一车走迷了路?!茶房没再回答,可是又掉了几根眉毛 。
【写马裤先生,用“茶房”、“挖鼻孔”;写茶房,用眉毛 。抓住一个细节,极力渲染,极尽夸张,极致嘲讽,是这篇小说最突出的艺术特色之一 。这让我们联想到另一位技艺高超的讽刺大师、短篇小说巨匠——俄国小说家契诃夫 。他的《套中人》、《小职员之死》、《变色龙》都是用这样夸张的讽刺的语言和细节来塑造人物,这些人物引人发笑,又令人悲悯,让读者在笑声中感悟人性 。】
他又睡了,这次是在头上摔了摔袜子,可是一口痰并没往下唾,而是照顾了车顶 。我的目的地是德州,天将亮就到了 。谢天谢地!我雇好车,进了城,还清清楚楚地听见“茶房!”一个多礼拜了,我还惦记着茶房的眉毛呢 。
【“我”能遇到这个集各种缺点于一身的“马裤先生”还真是不容易,他身上都是些小毛病——爱占人便宜、自私自利、素质不高,这也是人性的弱点 。私欲、软弱、贪婪、麻木、善变……这些都是小说家们笔下的常见话题,亦是我们生活中的常见的 。大家看看马裤先生,就能联想到许多发生过的真实事例,他们都像“马裤先生”的影子 。有的时候,我们可能也不经意地当了一回马裤先生呢 。】
绿色字体为千金笔记,配图来自网络 。
【马裤先生人物形象分析 马裤先生阅读答案】编辑美工:秦砖(上海)汉瓦(上海)鱼王(山西)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