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鉴赏范仲淹传原文 宋史范仲淹传翻译( 五 )


仁宗皇帝正专意信任范仲淹,因而全部采纳了他的意见,凡适宜立为法令的,都用诏书统一颁布下去,只有府兵法,大家认为不能施行而最后作罢 。
范仲淹又建议说:“周代的制度,三公分别兼任六官的职务,汉代以三公分别管辖六卿之事,唐代以宰相分别兼判六曹事务 。现在的中书,就是古代的天官宰,枢密院,就是古代的夏官司马;四官分散于众多的官衙,已经失去了三分兼掌大权的重任了 。而现在二府的官员们只是在草拟授官文书时,依照资历级别,讨论赏罚时,检用现在条例罢了 。上没有三公讲论天下治道的重任,下没有六卿辅佐君王的职责,这不是治理国家的方法 。我请求仿效前代的官吏制度,将三司、司农、审官、流内铨、三班院、国子监、太常、刑部、审刑、大理、群牧、殿前马步军司,分别委派辅助大臣兼管这些部门的职事 。凡是官吏的升降、刑法的轻重、事情的利弊这些事情,都由辅助大臣来处理;其中重大的事情,由二府大臣共同讨论,然后奏请皇帝裁定 。我请求兼管军事和财赋方面的事情,如果对事情没有任何改进,请求先将我罢官免职 。”宰相章得象等人都说范仲淹的建议不能实行 。很久以后,才任命参知政事贾昌朝兼管农田方面的事务,范仲淹兼管刑法方面的事务,但最后都没有实行 。
当初,范仲淹因为触犯了吕夷简,被放逐在外多年,士大夫们各自坚持他们二人的是非曲直,互相指责对方是朋党 。等陕西一带发生了军情,仁宗皇帝因为范仲淹众望所归,便开始提拔重用他 。等到吕夷简罢官免职,朝廷召回范仲淹,依靠他来治理朝政,朝廷内外都希望他能建功立业 。范仲淹自己也以治理天下为己任,裁抑侥幸,削减冗滥,考核审查官吏,日夜谋划断虑实现天下太平 。但是他的改革措施没有能够逐渐推行,改革涉及面太大,评论的人认为无法实行 。到按察使出巡时,许多问题被检举出来,引起人心不悦 。自从任子恩荫的减少,磨勘制度的严密,希图侥幸的人深感不便 。这样,诽谤范仲淹的言论就逐渐多起来,而指责范仲淹等是朋党的议论也传到了仁宗皇帝的耳里 。
刚好遇到边境有军情,范仲淹就和枢察副使富弼巡视边防 。这样,范仲淹被任命为河东、陕西宣抚使,赐给黄金百两,但范仲淹全部分赠给守边的将领 。麟州新近遭到了敌寇的大肆侵扰,进言的人多数主张放弃麟州,范仲淹却整修旧要塞,招回流亡百姓三千多户,免除他们的赋税,废除当地官府对酒类的专控权,允许百姓卖酒 。又上奏朝廷免除府州的商税,黄河以外的地区于是得以安定下来 。范仲淹离开朝廷后,反对他的人更加激烈地攻击他,在这种情况下,范仲淹自己也请求免除参知政事之职,于是朝廷任命他为资政殿学士、陕西四路安抚使、..州知州 。他任中书时所推行的政策,也就逐渐被废止了 。
范仲淹因患病请求担任邓州知州,被升为给事中 。当调任荆南时,邓州百姓拦住使者请求留任范仲淹,范仲淹本人也愿意留在邓州,朝廷答应了这一要求 。不久调往杭州,又一次升为户部侍郎,调往青州 。这时恰巧范仲淹病情更加严重,他请求调任颍州,还没有到任就死在路上,终年六十四岁 。朝廷赠他为兵部尚书,谥号“文正” 。开始,范仲淹生病时,仁宗皇帝经常派人送药、慰问,病逝后,仁宗皇帝嗟叹哀悼很长时间 。又派人去慰问其家人,埋葬后,仁宗皇帝亲自题写了墓碑,叫“褒贤之碑” 。
范仲淹性情刚烈,但外表温和,本性十分孝敬,因为他母亲在时,家境正是贫困的时候,后来,范仲淹虽然做了大官,但不是家中来客也决不大吃大喝 。妻儿的衣服和饭食,仅仅只能自己充饥、御寒 。范仲淹对人好施予,在乡族中设置义庄,用以赡养族人 。博爱善施,士大夫大多出自其门下,即使是小巷之人,都能说出他的名字 。死的那天,四面八方凡是听到这一消息的,都替他叹惜 。范仲淹治理国家崇尚忠厚,所至之处都恩爱百姓,..州、庆州的老百姓和众多的羌部族,都画上他的像在其生前就来祭祀他 。等到他死时,羌部族的首领数百人,像失去父亲一样痛哭,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 。范仲淹有四个儿子:范纯佑、范纯仁、范纯礼、范纯粹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