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是欧阳修的散文名篇 。北宋文坛执牛耳者 , 欧阳永叔是也 。
我们提到北宋文坛 , 首先想到的苏轼 , 作为无所不能的文学大家 , 苏轼在诗词上的造诣非同凡响 。当文学进入到宋初 , 诗开始理性化 , 成为高端说理文体 , 下沉民间的娱乐体裁则被艳词所占据 , 直到苏轼开始词牌题材创新 。
但是北宋的文坛变化最大的不止诗词 , 诗的雅化和艳词开端自晚唐已经开始 , 在北宋初只是各自更进一步 。实际上文坛上最大的变化是赋的逐渐消亡和散文的兴起 。也就是文章的去骈体化 。这正是欧阳修主导的诗文归正 , 得益于他手握全国科考的指挥棒 , 这种清正简白的文风迅速修正了骈体的浮华空洞 , 配合时代的兴起而清正 。
所以欧阳修位居散文大家里遴选出来的“唐宋八大家”中的宋朝首位 。
《醉翁亭记》成于庆历五年 。这一年 , 因为声援范仲淹的庆历新政 , 欧阳修被贬到滁州当太守 。朝堂上的失败 , 让他感到苦闷 , 但是外放脱离政治风暴中心 , 未尝不是一种解脱 。所以欧阳修的心情应该是轻松中略带失意的 , 作为一个文人 , 不能为朝廷所重用 , 转而放荡山水之间 , 有身心的舒适感 , 也有一些些惆怅 。
《醉翁亭记》充满诗情画意的清丽格调 , 正是欧阳修将自己政治上的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 , 消融于山水酒歌之间 , 描绘出一幅幅变化多姿、秀丽妩媚的优美图画 , 体现出他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
了解了欧阳修当时心中所想 , 再来看文章 , 很清楚地就能体会到他是如何寓情于景、自然结合的了 。
其实最关键的一句 , 就是千古名句:
醉翁之意不在酒 , 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 ,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醉翁就是欧阳修自称 , 前面提到太守“饮少辄醉” , 为什么喝一点点就醉了呢?因为太守并不是缺了这口酒啊 , 而是喜欢这亭子周围的山水风景 。这山水如此秀丽 , 醉翁看在眼里 , 醉在心里 , 不过借酒言醉罢了 。
这是很明白地指出 , 我就是借着酒意看风景而已 , 可暗地里呢 , 作者在乎山水之间、与民同乐 , 也不过是抒发自己儒家文人“穷则独善其身 , 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罢了 。
正如《尚书》所言:“德惟善政 , 政在养民 。”既然当不了京官 , 那就做好一方太守 , 也算经世济国的本分 。
《醉翁亭记》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写“醉翁亭”的风景和由来 , 以及太守易醉的心情 。第二部分深化写景 。第三部分写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 。第四部分写宴会散、众人归的情景 。
其实读过我以前文章的就知道 , 所谓四部分精巧结构、金线提珠 , 无非就是律诗的“起承转合”普遍文法的放大、扩充 , 再通过欧阳修的文采修饰 , 一页千古流传的名篇成矣 。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 , 林壑尤美 ,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 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 , 渐闻水声潺潺 , 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 酿泉也 。峰回路转 ,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 饮少辄醉 , 而年又最高 , 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 , 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 ,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 琵琶引原文翻译及赏析 琵琶行古诗全文的诗意
- 小王子读书笔记好词好句 小王子好句摘抄赏析
- 《桃花源记》译文和原文 桃花源记第三段翻译及原文
- 苹果自带计算器怎么看历史记录 苹果计算器怎么看历史记录数据
- 史记伯夷列传重点字词归纳 史记伯夷列传原文及翻译
- 记叙文摘抄赏析 记叙文欣赏力量写开头
- 时间记录软件 时间轴的app
- 名人传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 名人传摘抄好段
- 电脑内存条安装注意事项 笔记本电脑内存条怎么装
- 送东阳马生序翻译和原文 送东阳马生序全文朗诵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