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所包含的典故和写作背景 李白行路难的创作背景

天宝三载(744)初 , 李白恳请还山 , 玄宗赐金放还 。虽是自己“恳请”离职 , 可是真的离开宫廷后 , 李白的内心还是波澜不安的 。从开元十三年(725)离家出蜀 , 近二十年的努力奋斗 , 最终又回到了起点 。想到其中的艰辛 , 怎么能释怀?以李白的天纵之才 , 却连小吏之职都未谋得 , 如何甘心?更不安心的是 , 以后的路应该怎么走 。是入山修道 , 放弃报效朝廷、经国济世的理想?还是继续寻求新的门路和契机 , 以赢得玄宗的青睐?
李白的三首《行路难》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中写下 。《行路难》是汉代乐府诗歌的题目 , 常用来描绘世事艰难、离别之苦 。不少诗人以此题目写过诗 , 其中鲍照的《拟行路难》影响较大 , 对李白也有一定影响 。李白善写古体诗 , 在郁闷无解时 , 他自然也发出了行路难的感叹 。
三首《行路难》中最出名的是第一首:“金樽清酒斗十千 , 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 , 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 , 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 , 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 , 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 , 直挂云帆济沧海 。”
“金樽清酒斗十千 , 玉盘珍羞直万钱” 。开篇两句辉煌盛大 , 描写离开京城时 , 朋友为他践行摆的酒宴 。樽 , 酒杯 。金樽 , 形容酒杯的华美 。和玉盘一样 , 都是贵重的餐具 。盛装的也是美味佳肴 。清酒 , 形容酒的名贵 。古代酿酒法所致 , 清冽的才是好酒 , 浊酒是低劣的 。清酒很贵 , 一斗酒卖一万钱 。李白喝的酒不一定卖那么多钱 , 只是形容其价格高 , 是难得的好酒 。
可是李白并没有畅饮 , 而是“停杯投箸不能食 , 拔剑四顾心茫然” 。突来的一个转折 , 让诗作充满戏剧性 , 更引人入胜 。像读一篇故事、看一场电影一样 。酒宴上喧嚣热闹 , 贵宾却放下筷子长叹不食 。他扶着剑柄的手不由得用力一抽 , 宝剑出鞘 , 可又不知道要落向何方 。
也许他已醉酒 , 也许是心不在焉 , 拔尖的动作是无意识的 。尽管失意已像大水漫灌一样充斥着他的内心 , 而在隐秘的心底 , 仍有不息的安邦治国的小火苗在闪烁 。猛然间一个念头就能让这个长久以来的愿望蹿升 , 于是他慷慨激昂地拔出了宝剑 , 然而意气风发的壮志尚未言说 , 自己就已经颓然地回到现实 。诗人内心的茫然就是这样形象地被表达出来 。
“欲渡黄河冰塞川 , 将登太行雪满山 。”不是诗人不肯再努力 , 而是路真是太艰险了 。想去渡过黄河 , 可惜天寒地冻 , 黄河已经满是冰凌了 。冰塞川的时候 , 是绝对不能行船的 。诗人又想上太行山 , 而太行山上也是大雪覆盖 , 无法行进 。用黄河、太行山代表行路难 , 是概括性的 , 有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意思 。但也有一种可能 , 过黄河代表诗人想继续求仕 , 上太行代表诗人想归隐入道 。
杜甫初遇李白时写下《赠李白》 , 其中有“秋来相顾尚飘蓬 , 未就丹砂愧葛洪 。”第一句描写的是李白一次次报国理想的破灭、求仕的失败 , 第二句是说他虽然向往神仙之道 , 可是他并不真的相信求仙 , 所以在求仙的路上也是徒劳地挣扎 。叶嘉莹先生说 , 理解李白的诗作一定要从这两方面着想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