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知朔漠多风雪 ,
更待江南半月春 。
大雁北飞 , 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 , 但是由于依恋 , 差一点掉了队 。还没有飞到北方时 , 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 , 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这两首诗作于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前后 , 当时苏轼任翰林学士 , 与宣德郎李世南同在汴京 。李世南善画 , 作“秋景平远”图 , 诗人为其画题了二首七绝 。一说题了三首 , 今存者二首 。
其中第一首流传甚广 。此诗前二句着重以浓笔勾勒景物 , 给人以亲切的时节风物之感;后二句在用淡墨略加点染之际 , 凭虚发挥想象 , 表现情调悠扬、才气横溢的情感 。全诗情调高远 , 意趣丰富 , 神思驰骋 , 翻空出奇 , 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两首诗想象丰富 , 虚实结合 , 表现了画景以外的景和趣 。
其一
野水参差落涨痕 ,
疏林欹倒出霜根 。
扁舟一棹归何处?
家在江南黄叶村 。
曲折的水岸边露出旧日水涨淹没时留下的河床痕迹 , 稀疏的林木倾倒在地 , 露出如霜般白的树根 。一叶扁舟飞快地划着桨 , 它将要飘去哪里呢?应该是回到江南的黄叶村 。
其二
人间斤斧日创夷 ,
谁见龙蛇百尺姿 。
不是溪山成独往 ,
何人解作挂猿枝 。
人们利用斧头常年不息地砍伐山上的树木 , 再也难见那龙蛇般蜿蜒的百尺身姿 。如果不是这里山险滩急 , 少人来往 , 树一旦被砍 , 就没有人知道 , 这原是猿猴栖息的树枝 。
海棠这首绝句作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 , 时作者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已经五个年头 。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花开时节与友人赏花时的所见 。首句写白天的海棠 , “泛崇光”指海棠的高洁美丽 。第二句写夜间的海棠 , 作者创造了一个散发着香味、空空蒙蒙的、带着几分迷幻的境界 。后两句用典故 , 深夜作者恐怕花睡去 , 不仅是把花比作人 , 也是把人比作花 , 为花着想 , 十分感人 , 表明了作者是一个性情中人 , 极富浪漫色彩 。
东风袅袅泛崇光 ,
香雾空蒙月转廊 。
只恐夜深花睡去 ,
故烧高烛照红妆 。
袅袅的东风吹动了淡淡的云彩 , 露出了月亮 , 月光也是淡淡的 。花朵的香气融在朦胧的雾里 , 而月亮已经移过了院中的回廊 。由于只是害怕在这深夜时分 , 花儿就会睡去 , 因此燃着高高的蜡烛 , 不肯错过欣赏这海棠盛开的时机 。
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 。王安石很愤怒 , 让御史谢景在皇帝跟前说苏轼的过失 。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 , 被派往杭州任通判 。同年十二月 , 苏轼游孤山访惠勤惠思后作此诗 。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 。这首诗分入山和出山两个片段来写 , 描绘了孤山幽旷的景色 , 写出了僧人淡泊的生活 , 揭示了僧人高尚的品德 , 意境优美 , 情景交融 。
天欲雪 , 云满湖 , 楼台明灭山有无 。
水清出石鱼可数 , 林深无人鸟相呼 。
- 唐伯虎最经典的情诗 唐伯虎的诗词代表作
- 搬家的方向与季节冲煞 搬家吉日中的煞向指的是什么
- 梭子蟹的蟹黄在外面能吃吗 梭子蟹蟹黄在外面正常吗
- 适合宝贝的生日祝福语 儿子生日简单说说
- 七夕节,各地有什么特别的收存七夕水的说法吗?
- 原文全诗翻译赏析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原文
- 以实践为主题的作文 实践出真知作文800字
- 一般征文的格式范文 征文是什么体裁
- 一个女人总让爱她的男人们哭,这女人怎么样?
- 描写春天的经典散文 春天的散文名篇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