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诗词最好的分享 苏轼写的诗有哪些( 三 )


腊日不归对妻孥 , 名寻道人实自娱 。
道人之居在何许?宝云山前路盘纡 。
孤山孤绝谁肯庐?道人有道山不孤 。
纸窗竹屋深自暖 , 拥褐坐睡依团蒲 。
天寒路远愁仆夫 , 整驾催归及未晡 。
出山回望云木合 , 但见野鹘盘浮图 。
兹游淡薄欢有余 , 到家怳如梦遽遽 。
作诗火急追亡逋 , 清景一失后难摹 。
天空将降瑞雪 , 湖面上阴云密布;层叠的楼台与青山 , 隐隐约约 , 若有若无 。我漫步山中 , 溪水清清 , 直见水底的石块 , 游鱼来往 , 历历可数;幽深的树林没个人迹 , 只听到鸟儿喧闹相呼 。今天是腊日 , 我不在家陪着妻子儿女 , 说是去寻访僧人 , 其实也为的是自乐自娱 。僧人的禅房坐落何处?喏 , 就在那宝云山前 , 小道狭窄 , 弯弯曲曲 。孤山独自耸立 , 有谁肯在这里结庐?只有僧人 , 道行深厚 , 与山相傍护 。到了 , 那纸窗 , 那竹屋 , 幽深而又暖和 , 惠勤与惠思 , 裹着僧衣 , 正在蒲团上打坐 。天寒路远 , 仆夫催着回家 , 告别时 , 还未到黄昏日暮 。出山回望山中景色 , 树木都笼罩着烟云 , 一片模糊;有一只野鹘 , 在佛塔上空盘旋回互 。这次出游虽然淡薄 , 但我心中充溢着快乐 。回到家中 , 神思恍惚 , 真像是刚从梦中醒来 , 那山中状况还历历在目 。我急忙提笔写下了这首诗歌 , 恐怕稍有延迟 , 那清丽的景色便从脑海中消失 , 再也难以描摹 。
苏轼诗作影响苏轼对社会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毫无掩饰地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 , 其中又以诗歌最为淋漓酣畅 。在二千七百多首苏诗中 , 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 。苏轼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一肚皮不入时宜”的态度 , 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 。更可贵的是 , 苏轼对社会的批判并未局限于新政 , 也未局限于眼前 , 他对封建社会中由来已久的弊政、陋习进行抨击 , 体现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识 。
苏轼一生宦海浮沉 , 奔走四方 , 生活阅历极为丰富 。他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 , 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见出规律 。在他眼中 , 极平常的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 深刻的人生思考使苏轼对沉浮荣辱持有冷静、旷达的态度 , 这在苏诗中有充分的体现 。苏轼在逆境中的诗篇当然含有痛苦、愤懑、消沉的一面 , 但苏轼更多的诗则表现了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 。
苏轼学博才高 , 对诗歌艺术技巧的掌握达到了得心应手的纯熟境界 , 并以翻新出奇的精神对待艺术规范 , 纵意所如 , 触手成春 。而且苏诗的表现能力是惊人的 , 在苏轼笔下几乎没有不能入诗的题材 。
以“元祐”诗坛为代表的北宋后期是宋诗的鼎盛时期 , 苏轼与王安石、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创作将宋诗艺术推向了高峰 。就风格个性的突出、鲜明而言 , 王、黄、陈三家也许比苏轼诗更引人注目 。然而论创作成就 , 则苏轼无疑是北宋诗坛上第一大家 。在题材的广泛、形式的多样和情思内蕴的深厚这几个维度上 , 苏诗都是出类拔萃的 。更重要的是 , 苏轼具有较强的艺术兼容性 , 他在理论上和创作中都不把某一种风格推到定于一尊的地位 。这样 , 苏轼虽然在创造宋诗生新面貌的过程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 但他基本上避免了宋诗尖新生硬和枯燥乏味这两个主要缺点 。所以苏轼在总体成就上实现了对同时代诗人的超越 , 成为最受后代广大读者欢迎的宋代诗人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