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的意境解析 蜀道难第一段赏析( 六 )


以下一大段又形容蜀山之高且险 。黄鹤都飞不过 , 猿猴也怕攀缘之苦 。青泥岭 , 在陕西略阳县 , 是由秦入蜀的必经之路 。这条山路百步九曲 , 在山岩上纡回盘绕 , 行旅极为艰苦 。参和井都是二十八宿之一 。蜀地属于参宿的分野 , 秦地属于井宿的分野 。在高险的山路上 , 从秦入蜀 , 就好似仰面朝天 , 屏住呼吸 , 摸着星辰前进 。在这样艰难困苦的旅程中 , 行人都手按着胸膛 , 为此而长叹 。这个“坐”字 , 不是坐立的坐 , 应该讲作“因此” 。
以上是第二段的前半 , 四韵八句 , 一气贯注 , 渲染了蜀道之难 。下面忽然接一句“问君西游何时还” , 这就透露了赠行的主题 。作者不像作一般送行诗那样 , 讲些临别的话 , 而在描写蜀道艰难中间 , 插入一句“你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呀?”由此反映了来去都不容易 。这一句本身也成为蜀道难的描写部分了 。
“畏途巉岩”以下四韵七句 , 仍然紧接着上文四韵写下去 , 不过改变了描写的对象 。现在不写山高路险 , 而写山中的禽鸟了 。诗人说:这许多不可攀登的峥嵘的山岩 , 真是旅人怕走的道路(畏途) 。在这一路上 , 你能见到的只是古树上悲鸣的鸟 , 雌的跟着雄的在幽林中飞绕 。还有蜀地著名的子规鸟 , 常在月下悲鸣 。据说古代有一个蜀王 , 名叫杜宇 , 号为望帝 。他因亡国而死 , 死后化为子规鸟 , 每天夜里在山中悲鸣 , 好像哭泣一样 。
以下还有一韵二句 , 是第二段的结束语 。先重复一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 接着说:使人听了这些情况 , 会惊骇得变了脸色 。“凋朱颜”在这里只能讲作因惊骇而“色变”的意思 , 虽然在别处应当讲作“衰老” 。
第二段以下 , 韵法与章法似乎有点参差 。依韵法来写 , 分为三段 。但如果从思想内容的结构来看 , 实在只能说是两段 。从“连峰去天不盈尺”到“胡为乎来哉”是一段 , 即全诗的第三段 。从“剑阁峥嵘而崔嵬”到末句是又一段 , 即全诗的第四段 , 第三段前四句仍是描写蜀道山水之险 , 但作者分用两个韵 。“尺”、“壁”一韵 , 只有二句 , 接下去立刻就换韵 , 使读者到此 , 有气氛短促之感 。在长篇歌行中忽然插入这样的短韵句法 , 一般都认为是缺点 。尽管李白才气大 , 自由用韵 , 不受拘束 , 但这两句韵既急促 , 思想又不成段落 , 在讲究诗法的人看来 , 终不是可取的 。
这一段前二句形容高山绝壁上有倒挂的枯松 , 下二句形容山泉奔瀑 , 冲击崖石的猛势 , 如万壑雷声 。最后结束一句“其险也如此” 。这个“如此” , 并不单指上面二句 , 而是总结“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下的一切描写 。在山水形势方面的蜀道之险 , 到此结束 。此下就又接一个问句:你这个远路客人为什么到这里来呢?这又是出人意外的句子 。如果从蜀中人的立场来讲 , 就是说:我们这地方 , 路不好走 , 你何必来呢?如果站在送行人的立场来讲 , 就是说:如此危险的旅途 , 你有什么必要到那里去呢?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