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古诗魅力的一句话 赞美古诗词的魅力

诗词,是我们几千年文化的沉淀,是我们中华文明的瑰宝,它历经时代的磨练,被层层的筛选才得以流传到今天,如此可见它的价值是多么珍贵 。其实我们在幼稚园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接触诗词了,可是几十年过去后,那些我们曾经学过的诗词,似乎都以一种干巴巴文字的形式存在于我们的脑海中,它们没有节奏,没有韵味,更没有生命 。
诗词美吗?那要看读他的人有没有真正理解其内在的含义 。前不久我在网上看见一条诗词鉴赏文章下的发帖:“诗词有什么用?不过是一帮流氓醉酒后的无病呻吟罢了”看到这个帖子我实在按耐不住自己的情绪,想了一大堆赞美诗词的文字来回复他,可是当我回过头来再看一遍刚刚码了半天的文字,才发现一切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和一个不懂诗词的人谈论诗词的美,我比他还傻 。
我删掉了那段文字,一个人想了很久,或许真的有很多人从来都不曾感受到文学里的唐风宋韵,诗词里的风花雪月 。诗词很美,真的很美,不是因为它们有多么华丽的辞藻,有多么动人的故事,而是它总能让一个人静下来,从而感受到文字背后的爱恨纠结,风花雪月,相思离愁以及历史更迭 。
谁不想自己腹有书香气自华,诗词字句张口来,但我相信很多人都有一个疑问:我也经常读诗词,为什么我从来不曾感受到你所说的一切?其实并不是因为你不善于发现它们的美,也不是因为它们有多么深沉,也许是你与他们“交流”的方式不对 。下面介绍几个我品读诗词时常用的方法,十有八九会让你爱上诗词 。
一、结合作者的身世和历史的背景了解诗作的内在含义
读一首诗,首先要读一个人,有时候你只看见诗词里的柔情浪漫,却不见诗词背后的断舍离别,如果你能从一个人的身世出发看待他不同时期的作品,你将会发现很多之前从未感受到的透彻和明朗 。
举个简单的例子,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李煜的这首《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这首词像标签一样钉在了李煜的身上 。一提起李煜人们自然而然就会想起这首词,全词如下: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如果你对李煜一无所知,那么“故国不堪回首”将会显得多么滑稽可笑,“一江春水向东流”又会多么浅显无韵味 。但当你了解到他也曾是一国之君,你也许就能体会到词人当时的心境,再看这句“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那种失国之痛便油然而生 。
如果能再结合当时的历史原因,这首词的意义将会更加深刻,南唐开国皇帝李昪一再教导儿子李璟,千万要与周围小国友好结盟,北方的大国才是真正的敌人,然而李璟却一直没有听父亲的话,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短短几年就将周边的小国家吞并,然后轻视军事,开始专心研究文学创作,这个传统也传到了他的儿子李煜身上,李煜从父亲李璟手中接下了南唐这个烂摊子,在位没多久就迎来了亡国的命运 。是,我们承认他们都是能诗擅书的文学大家,可是他们真的不是一代好君王 。南唐灭亡之际,后主李煜怎能不心生感慨,明明老爷子早已铺好了路,却被父亲和自己将一手好牌打的遗臭万年,这时在看那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是不是又多了一份悔恨和无奈 。
艺术源于生活,诗词也是一样,我们品读诗词不是为了看前朝的文人们有多么会把玩字句,多么爱堆砌辞藻,而是能从诗词背后感受到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件有温度的事,一份发自内心的感同身受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