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记忆】村风,乡村文明的积淀

乡村虽然是朴素的 , 但是那绿绿的麦田 , 那清清的河水 , 牛羊踏过的小桥 , 爬满院墙的牵牛花 , 在树梢上摇曳的鸟巢 , 就像一幅水墨画 , 把乡村融入了一种和谐、令人向往的境界 。
周末的一个上午 , 我骑车回家 , 白云在天空飘荡 , 郊外清新的空气让人心旷神怡 。春节后一直忙于工作 , 久不闻乡村的味道 , 心里总感觉空荡荡的 , 像断了线的风筝 。
老家离城区只有十几里路 , 还没有欣赏够郊区的风光 , 一条宽敞的水泥路 , 就将我引到了村口 。老家不大 , 全村九百多人 , 村前一条小河把村庄环绕 。村西是漷水故道 , 虽然干枯的河道已劈为平地 , 种上了绿油油的庄稼 , 仍然寻觅出历尽的沧桑 。村南不远有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山—-九鼎茂陵山 , 小的时候常常爬上山顶 , 遥望县城高高的龙泉塔 。
村庄被茂盛的树木所掩盖 , 村里的水泥路通到各家各户 , 路旁的整齐的花池 , 各种鲜花盛开 , 不仅有长势茂盛的月季、冬青 , 木槿、红玉兰这些名贵也落户小村 。粉刷一新的墙壁上 , 一条条文明礼貌标语 , 教育和熏陶良好的村风养成 。家家门口放置的绿色垃圾桶 , 彻底改变了农村脏乱差的陋习 。昔日坐在墙根晒暖的老人 , 都跑到文化广场摆弄各种健身器材 。洪美叔今年八十多岁了 , 身子骨仍然硬朗 , 见我回家 , 非常亲热 。“侄子 , 你好久没有回家了 , 看看咱新农村建设多漂亮 , 水泥路、自来水 , 出门都坐小轿车 , 一年四季有花香 , 比您城里都不差 。”他两个孩子在城里做生意都发了财 , 想到父亲辛苦一辈子 , 花钱请二老坐飞机 , 到韩国、台湾旅游 , 老实巴交的庄稼汉 , 跨洋渡海游览观光 。走在村中 , 在和乡亲招呼中 , 感受到故乡人的淳朴热情 , 一股对家乡的深情油然而生 。
村里有马、王、李三个大姓 , 三大家族一直相敬如宾 , 和睦相处 。王姓来这里定居最早 , 马姓自微山湖边携家眷来这里定居 , 随着人丁兴旺 , 成为村里的大族 。李姓先人原在山里居住 , 清朝末期 , 因兵荒战乱 , 在山里实在过不下去 , 携带妻子和三个未成年的儿子投奔到岳父家 。马姓族人立即在村西划出“伸勺子就搲”的五亩好地 , 收留他们居住 。勤劳肯干 , 日子逐渐好起来 。又在城里做起了生意 , 家境殷实起来 。若干年后李姓后人为感谢马家的收留之恩 。邀请周围江楼、江桥、耿楼、万庄、小宫山等几个村的乡贤名人 , 办了几桌酒席 , 隆重宴请马府的族人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 , 李姓族人从屋内搬出一口袋钱 , 感谢马家的收留之恩 , 请马家留下五亩地钱 。马府的当家人 , 左手拿了一个铜钱夹在耳朵上 , 右手提笔在地契上画了押 , 五亩好田从此永远归李家 。马、李两家一枚铜钱的故事 , 虽然历经百年 , 至今还广为传诵 。
【【乡村记忆】村风,乡村文明的积淀】马河口村历来就有尚贤重文的优秀传统 。民国初年 , 村里几位乡贤大户 , 看到村里穷苦人家的孩子无学可上 。出钱集资捐献土地 , 在县教会的帮助下 , 建起了全县第一所乡村小学 , 传授国文、数学、史地、圣经 , 开展启蒙教育 , 招收上不起私塾的贫困农家子弟 , 接受先进文化熏陶 。后来随着学校的扩大 , 学生家庭缴纳一定的粮食作为办学经费 。一座小学培养了大批的有文化的青年 , 他们接受新思想快 , 毕业后投身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去 , 有很多成为军人、教师、医生 , 为国家建功立业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