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那遗失的年味

过年是一个喜庆的日子,家家户户忙里忙外,又是购物,又是清扫卫生,大把大把的花钱也不心疼,远在天南地北的游子也要想法往家赶,为的是回家吃一顿年夜饭 。琳琅满目的炮竹礼花越放越多,花样迭出的年夜饭越吃越贵,买衣服的档次越来越高,可在喜庆之余,人们都在说,生活水平提供了,可年味越来越淡了,过去那种过年的滋味不知哪里去了 。
传说明朝皇帝朱元璋没有当上皇帝之前,曾经讨过饭,当讨饭到一位老太太家门口时,老太太将剩下的白菜、豆腐掺和一起送给他时,朱元璋吃得特别香,以至于他当了皇帝之后还年年不忘,请皇宫的御厨,为他做一碗珍珠翡翠汤时,始终没有当年那个味 。过去人们生活条件差,家家户户都受穷,更有些农户吃了上顿没有下顿,能穿上棉袄棉裤都是好户,过年对于大人来说,过年是一个难过的时刻,借别人的钱要还,家里大人小孩要换换衣服,因此,人们把过年当做过关 。过年对于孩子来说那是一件特别高兴的事 。一入腊月,家家户户都忙活起来,打扫庭院,清除垃圾,杀猪宰羊,上集赶店备年货 。再穷的家庭也要想法磨点白面,称二斤猪肉,千方百计把年过的体面一些 。过年是一种期盼,是一种追求,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过年还是一个庄重严肃的过程 。腊月一到,老年人都会说一入腊月草木都是神,你的说话言行上天都知道,乱说话做坏事,新年里都将得到报应 。因此我们都格外小心,恐怕做错事 。父亲是一个做事特别谨慎的人,每天都起得很早,带领我们打扫卫生,家里的一个砖头瓦片他都要清理干净 。提前将写春联的红纸,按照各个门框门心大小裁好,再买一瓶墨汁,一起送到村里毛笔字写得好的洪发叔家 。母亲则不顾天寒地冻,将窗帘、毛巾、被套,我们的衣服鞋袜,一件一件端到河里去洗 。刺骨的寒风,将新洗的衣服晾一会都冻成冰,可母亲照样洗的干干净净 。然后浆洗熨帖的一新,以备到大年初一换上新的 。
一入腊月,鞭炮声就响个不断,赶做“起火”、“滴流急”,用大砖钻个窟窿,装满火药,准备到春节放“年窝窝” 。几个孩子,站在雪地里,挖个坑将炮竹放入雪窝里,点着捻,一声巨响,砸得满天都是雪 。尤其是那会转着跑的“地老鼠”,见人就钻的“三拍”、“二脚蹬”,常常将棉袄棉裤砸开花 。过了腊月十五,人们的脸上就充满了笑容,盼年的气氛更浓,大人一般不会批评孩子,人人都图个吉利,图个顺便 。孩子们更加放肆,天天在一起放炮竹、打瓦、滑冰、捉迷藏、打坷垃仗 。那种无忧无虑的欢快气氛,将寒冷和肚中咕咕的叫声,全然忘却 。
除夕的吃年夜饭守岁是过年的高峰,每家每户都在欢乐祥和的气氛中度过,满村都飘出菜香和浓浓的酒味 。一家人围在一起,做上几个菜,慢慢地喝着酒,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 。边吃边乐,谈笑畅叙 。诉说家常理短,数一数一年里的高兴事,谈一谈明年的打算 。一夜里都是灯火通明,你到我家串串,我到你家走走,坐下喝两杯 。困了不能说困,那叫熬财 。
东方一亮,爆竹声响起,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 。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先给自己家里的老人祖宗磕头 。母亲将攒了半年都没有舍得花的新钱,每人三毛五毛留作押腰 。然后,有大人领着按远近辈分,挨家挨户磕头拜年,不论本性外姓一家不啦 。即使平时两家不和睦,到家一站,矛盾也都会化解 。全村拜完,身上的布袋都会装满炒熟的花生、葵花籽、园枣子,以及各色糖果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