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应对雪灾的?( 二 )


自后宫、诸王十六宅,冻馁而死者日三四 。这场雪灾的严重程度,在历史都屈指可数,即便在后面的几百年里,也没发生过如此天灾 。宋朝也发生过一次雪灾,但是比起唐朝,还是小巫见大巫了 。
大雪,天寒甚,地冰如镜,行者不能定立 。这次的雪灾,其实看起来来势汹汹,但是并不严重,冻死之人较之前要少很多,而且皇帝也十分人性,对贫苦百姓也很有接济,没有柴火可以来皇宫砍柴,至少能减缓一下寒冷 。而到了明清,似乎是历史上发生雪灾最多的两个朝代 。《京都事录》记载:

古人是如何应对雪灾的?

文章插图
明崇祯六年(1633年)“京城之大雪,多日不止,货价骤涨,一日三价,天宁寺外设(粥)厂赈济,灾民而至,不计其数,难以周全 。”明清大雪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放在一起来说 。
(顺治九年,即1652年)冬,通州大雪五尺,斗米价至一两,民有僵死者 。因为雪灾,路有冻死骨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而明清时期遇到的大学,好在当时的统治者都十分重视,百姓虽有死亡,但是也感受到了朝廷的善意,因此并未发生暴乱 。皇帝也只能派人去清理积雪,据说明朝的那场大雪灾,足足清理了一个月才能看到街道,可见其严重程度 。
古人是如何应对雪灾的?

文章插图
二、古代遇到雪灾,有何解决办法?1、燃料方面
古带的雪灾,路有冻死骨的现象,究其原因还是太冷了,没有足够的柴火让百姓取暖,所以活活冻死的现象屡见不鲜 。
三司欲籍民舟(漕粮) ,若不许,则无以责办,许之,则冬中京师薪炭殆绝矣’漫天大雪,皇宫之中的物资同样紧缺,三司想要启奏皇帝,燃料从百姓手中收来 。还在最后皇帝还是仁慈,没有同意这个决定,否则对百姓而言真的是雪上加霜 。
寒冻之人,死损不少,薪炭、食物,其价增倍……有投井、投河不死之人,皆称因为贫寒,自求其所” 。商品的价值,就在于其稀缺性 。商人无利不起早,趁这个时候发国难财的比比皆是 。所以很多人不是见不到柴火,而是根本买不起 。而朝廷是不可能任由这种现象发展下去,日子久了难免引起民愤 。于是出台了这样一条政策,将三司所储藏的烧火的燃料,低价卖给了百姓,虽然并不长久,但也解决了很多人的一时之需,商家见到无利可图,自然也就随之降价 。
古人是如何应对雪灾的?

文章插图
2、粮食方面
民以食为天,没有粮食,贫苦人民是难以在大雪天活下去的 。而粮食和燃料一样,一度出现水涨船高的现象,贫穷的百姓根本负担不起 。这个时候朝廷就不会坐视不理了,一般都是旁敲侧击地敲打商家,朝廷以他们的名义开始赈灾,或者强行让商家降价销售 。
“商贾熙熙穰穰而来,皆为利耳 。唯不抑其价则米商自来,米商来多则谷价自平 。若有司不识时宜,过口其价,则客米不来,客米不来则境内有蓄积者愈闭個不出矣 。嗟嗟,客贩不来,上户闭籴,小民嗷嗷,何所恃以为命?有饿死而已!除了让商家降低价格,朝廷也会拿出一部分粮食来救济百姓 。而这个救济过程分为三步 。第一步是官员上奏百姓缺少粮食,第二步是专门的官员去统计到底缺多少粮食?有多少人受害?第三才是真正的开仓放粮 。
古人是如何应对雪灾的?

文章插图
3、交通运输方面
连天飞雪,最严重的时候“深埋五尺”有余 。这是一件很严重的问题,不止是通商困难,很多赶马的都没了饭吃,更严重的是粮食和别的物资,无法从外地运进运出,这就极大影响了百姓的生存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