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应对雪灾的?

雪的形成,是因为混合云中,冰水共存的状态下,这种混合不断凝华,最终形成了雪 。关于雪的形状,据不完全统计,大概有39种还要多 。具体形状有六角形,五边形,柱形,还有片状、还有很多不规则的形状 。其中,以六角形的雪居多 。
因为雪的本质是水,而水的化学式是H2O,水分子是六边形,因为六边形最“稳定”,能力最强 。而雪的不同形态,像柱形等等,都是因为冰水共存的时候,雪的凝华程度不同 。可以通俗来讲,是由于雪的中间部分凝华最严重,而周围较清,才形成了各种边形 。这点早在西汉的时候,也有人发现 。
凡草木花多五瓣,雪花独六出 。雪一直是人们眼中纯洁的意象,“雪妃月姊宴群仙,珠阁银楼集玉鸾”,玉鸾是代表仙女的意思,古人把雪比作仙女,能感受到对雪的喜爱之情 。但古人看到的雪,不只有美丽纯洁的一面,还有更多的人,经历了雪的可怕之处——雪灾 。

古人是如何应对雪灾的?

文章插图
一、先说一下古人最早是什么时候遇到的雪灾说来也巧,历史上的很多大型的自然灾害,像地震、海啸等等,最早都是在西周的时候有了文献记载,历史上真正有记录的第一次雪灾,也是在西周孝王七年的时候,我们就简略把西周当做历史上第一次大雪灾 。在《竹书纪年》中记载:
周孝王七年(西元前903年)冬,大雨雹,江汉冰,牛马冻死.最开始人们管雪,叫“大雨雹”,并非是雪里真的夹杂冰雹,而是表示雪非常大的意思 。在西周年间,人们毫无欣赏雪景的惬意,因为实在是太冷了 。冷到什么程度呢?长江与汉河之水都被冻上了,从现代的角度来看,想要长江水冻伤,是不太可能的,那至少得零下30度吧 。
那是个什么概念呢?冰箱的冷藏温度大概在零下10度,而零下30度,岂不是西周人民一直生活在比冰箱还冷的地方 。这样的温度,即便是放在现在,如果家里没有暖风或者空调,也是很难熬的 。
古人是如何应对雪灾的?

文章插图
【古人是如何应对雪灾的?】比周孝王期间的大雪还要严重的,是后来的西汉年间 。汉武帝时期,除了扩展版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丰功伟略外,在他统治的时期,有好多年头出现了大面积的雪灾 。已经不是江水开冻,而是真正有了很多冻死在路边的人 。史书是这么说的'
“大雨雪,民多冻死 。”虽然只有这么简略的一句描述,但是汉武帝当年打造了一头瑞兽,恐怕也是希望改变现状,祈求福报吧 。从侧面来看,也能感受到当年的雪灾,十分严重 。很多穷人在家里都无法得到温饱,就只能活活冻死在雪天 。在后面的两次雪灾中,漫天大雪,已经盖住了出山的路,雪有多厚呢?
平地厚五尺 。五尺是什么概念呢?五尺大概是30厘米,相当于武大郎的身高,而古代身高八尺之人,少之又少,这样厚的雪,让人根本无法行动 。那天寒地冻,又没粮食 。人们就做出了一件有违天理的事情:
逢大雪,坑谷皆满,士多冻死,自相残杀,以食 。人吃人的故事,从古至今都有,多是因为饥荒,但是因为雪灾而导致粮食不够的,却屈指可数,他们也是没法子,都想活命 。在唐朝的时候,有一个时期因为雪灾死的人,比这个时候多出了几十倍,就连皇帝的日子都不好过 。当时是大荒之年,农民本身就颗粒无收,还赶上百年难遇的漫天大雪,这场雪灾有多严重呢?
古人是如何应对雪灾的?

文章插图
城中薪食俱尽,民冻饿死者日以千数 。不只是老百姓,就算是皇帝,也得节衣缩食,整个皇宫的成本瞬间下降几百倍,什么锦衣玉食、绫罗绸缎,该省的都省了,每天早上喝点豆浆,一日三餐也极为简单 。但就是这样,仍然不能改变这场雪灾带来的罹难,就连皇宫中人,每天都有冻死的,到底有多冷?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