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眼光和格局的诗句 形容目光远大的诗句

世间美好的事物有许多
【关于眼光和格局的诗句 形容目光远大的诗句】有一个叫绿雪斋
3月20日 , 三星堆刷爆朋友圈 , 截至今日#三星堆遗址考古重大发现#微博话题阅读次数超过11.8亿 , 讨论次数达到14.4万 。6座“祭祀坑” , 现已出土金面具残片、巨青铜面具、青铜神树、象牙等重要文物500余件 , 可谓“沉睡数千年 , 一醒惊天下” 。
因为没有文字的指引 , 三星堆里有太多谜题无法得到准确的答案 , 但人们可以从文物的身上 , 感悟华夏民族求索天地的初心:古人将磅礴的山海、浩渺的宇宙 , 都放进一棵青铜神树之中 , 构建起心目中的世界观;他们把面具的眼睛做得很长、耳朵做得很大 , 似乎想要借助“超能力”看见并听到更远的地方;他们在土地上认真生活 , 也渴望沟通人神 , 了解头顶的日月星辰 , 立于扶桑的金乌、造型奇特的眼型器、形似方向盘的太阳轮……都能让今天的我们看到他们对天空的向往 。
站在北纬三十度这条神秘又奇特的线上 , 穿过四大文明古国 , 于埃及金字塔、玛雅文明、三星堆、空中花园驻足;在珠穆朗玛峰、百慕大三角、撒哈拉大沙漠、马里亚纳海沟里探险;在神农架、鄱阳湖、亚特兰蒂斯找寻神秘莫测的传说 , 踏寻未知世界 , 是已知成果的尽头 , 也是美梦成真的开始 。
人类从蒙昧到文明 , 是从仰望星空开始 , 艺术亦是如此 , 阅读、学习、经历、感悟已知 , 进而探索未知 , 大自然造化之境在每个人眼中不是定式之美 , 在不同人心里亦显殊异 。
于涌先生作品《窥》
作品用20年代的粮架杆撑起两只烧残的建水紫陶 , 火赋予了普通的器型新的生命 , 柴烧变形的两个瓶子像两只眼睛又像一副望远镜 , 从瓶口向下往 , 沉睡着深邃的不见底的千年文化等待我们去发掘 , 去溯源 , 与此同时 , 顺着突出的“眼睛”所指示的方向望去是璀璨的星空 , 浩瀚的宇宙 。观、看、窥、察、望 , 这些字词的微妙含义在此置换过程中 , 给人以真切的感悟 , “视”的习惯由“深处”变成了“远处” 。
于涌先生作品《混沌初开》
作品《混沌初开》创作于2016年 , 栗木树根搭配神似眼睛的石头 , 一黑一白 , 一密一疏 , 作品保留了原木的造型、木纹肌理 , 只摘除了多余的部分 , 留下曲线和块面 , 整体营造出苍茫、广阔的神州大地的一抹神秘 。
两件作品皆有天然的“石目” , 皆放在中心的位置 。关于眼睛的崇拜 , 是各大原始文明中广泛存在的现象 , 眼睛是人类观见物质世界而直达精神世界的通路 , 西藏的天珠 , 三星堆古蜀纵目人等等都表达了人类渴望认识宇宙、内心期望延伸的具象表达 。
于涌先生作品《星河》
杨利伟先生在作品上亲笔签名
《星河》属木石结合作品 , 是作者欢迎航天英雄杨利伟太空旅行后第二年到访丽江而创作的一件作品 , 为致敬所有为航天事业做出伟大贡献的人员 。
底座采用了栗木 , 保留了原木的颜色、纹理 , 像一个个星球与充满神秘的未知黑洞 , 加深的纹理像一圈圈行星自转公转的轨迹 , 也暗喻去过的地方 , 走过的路都会留下痕迹 。石头像星球表面 , 每一个凹凸像是拖着尾巴的蓝色磷光 , 在夜空中划出美丽的弧线 , 编织着宇宙星河的奥秘 , 它激励人们要不断的去发现去探索 , 永无止境的去追寻每个人生命意义中的“永恒之谜”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