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豆腐作坊 豆腐作坊照片


刘会昌 | 豆腐作坊粑粑组

【黑豆腐作坊 豆腐作坊照片】

黑豆腐作坊 豆腐作坊照片

文章插图



改革开放前的渔洋关镇,是五峰县的一个县辖镇,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隶属渔关人民公社 。镇子说大不大,东西一条长街分四段形成下街、正街、水田街、染街,每段长短不一,或百米或几百米 。最短的河街,贴在正街背面,街西头从已拆除的横街进,东接中码头,上赖家巷子,又与正街、下街相通;说小不小,城镇居民加上学校、百货、医院、粮管所、食品站、供销社等单位职工,近五千人享受计划物资的票证供应,与县城规模不相上下 。水田街是全镇的商业中心,隔壁挨隔壁开着对门铺子,节庆的时候,熙熙攘攘,人头攒动,热闹的景象不亚于当今的胜利路 。从水田街爬上陡礓礤子,一间颇具规模的“国营渔关饭店” 雄居正街街首 。那些年,全镇只有两家餐馆,这家国营饭店和另一家集体所有制的“合作饭店” 。镇上的人们俗称国营饭店为“福利”,又敬称“福利”为“高级馆子”,代表渔洋河流域土汉菜系的顶尖水平 。高级馆子店堂摆八张方桌,每张桌子围四条板凳;卖牌子的柜台上,一大筲箕肉包子堆码如山,包子皮沁着油,热气腾腾,撩人眼馋;墙面挂一溜菜牌,什么辣椒炒肉片,蒜苗爆猪肝,酸菜炖肉皮,尽是美味佳肴 。其中一道“肉片炖豆腐”集渔洋味道之精华,令走南闯北的汽车司机垂涎三尺 。往返于五峰县城至宜都县城的班车,路过渔洋关镇的鹤峰县、来凤县的货车,冲这道招牌菜,赶着路掐着点到“福利”吃饭 。肉片炖豆腐用连瘦精肥的肉片爆香,家常豆瓣酱烧红汤,豆腐切片,煎成二面黄 。土钵盛菜:煎豆腐打底,炒肉片上盖,青蒜苗戴帽 。三角炉子拈炥火丝,文火慢炖,哇!色香味浓,珍馐美馔 。条件优渥的驾驶员们或慢慢品味,或大快朵颐 。“肉片炖豆腐”口碑载道,声名远扬 。细心的食客发现,除了炒菜师傅的手艺,主要食材——豆腐才是美味的关键所在 。


肉片炖豆腐的“豆腐”出产于下街的小作坊——“粑粑组” 。“粑粑组”位居“邹天河药铺”斜对门,房屋三开间 。左间是库房兼账房,铺台子开在屋内,柜板上贴一张营业执照,粉笔画的几个“正”字,记着进进出出的流水账;右间砌一煮豆浆的柴火灶,灶后面是压豆腐的架子;大门逢中,两口蒸粑粑的矮灶顺着门 。过了矮灶,里屋吊脚楼楼面搁张方桌,桌边鲜见顾客,桌上常摞一摞端豆腐的纱撮子和筲箕 。作坊主营打豆腐、蒸米粑粑,偶尔蒸几番发糕 。镇上的人使用简称,有着独特的习惯,比如,供奉龙王的“龙王庙”,本是祈求龙王保渔洋河水运平安的地方,人们偏偏称为“王爷庙”,弄得不明就里的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绪,以为这里敬奉着某一位王公贵族 。“粑粑组”蒸粑粑比打豆腐的规模小得多,人们不说“豆腐组”,且习惯称之为“粑粑组” 。上街下街,大人小伢,顺口成俗 。


“组”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一种特有的经济组织,它有别于个体经营,又达不到集体合作企业标准,就“粑粑组”而言,就是从旧社会过来的三个小脚女人合在一起,凭简单手艺,更凭粮食计划供应的保护,让物资短缺的城镇居民多一项食材选择 。


“粑粑组”有四位员工,蒸粑粑的向婆婆和她男人——打杂的李老,打豆腐的周婆婆和钟婆婆 。四个人平时各做各的事,各干各的活 。“粑粑组”组长是向婆婆,向婆婆除了保管粮食供应证,并没有多少日常管理工作,她还兼任居民小组长,忙于社会活动和政治学习,调解邻里矛盾,化解家庭纠纷,也责无傍贷,时间长了,身上积攒了些许官僚气息 。她人长得精瘦,腰板挺直;一件洗得发白的阴丹士林大襟褂子,收拾得干净利索;头发光光溜溜,在脑后绾个髻;一双小脚走在街上,“噔、噔、噔”虎虎生风;说话脆嘣,再麻烦的事,三言两语,即刻息事宁人;办事果断,再扯皮拉筋的人,见她来了,也会避她而行 。李老是个老实巴交的人,除了挑水“哼”几声,整天没得三句话,劈柴、推磨等杂事都属他的职责范围 。一副好身体,一把好力气,春夏秋冬,他总是下街最早起床,最早下河挑水的那个人 。挑满了水缸,他捡起磨轧推磨,当钟婆婆来上班的时候,滤豆浆的包袱已经吊起来,豆浆牵线的流,钟婆婆摇一摇包袱架,豆腐渣滚成一个圆坨在包袱里翻过来滚过去 。滤完渣,钟婆婆把豆浆舀到锅里煮,待煮开的豆浆舀进水缸,便是周婆婆的事情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