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不好,做题总答不到点上,不易得分,该如何提升呢?( 四 )


3、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答题思路:a、提取法 。围绕题目中的关键词,从文中提取含有关键信息的语句,即提取中心句、主旨句、结论句、段首句、段尾句等,进行概括 。
b、组合法,即组合文章中的关键性语句来进行概括 。
c、概括法 。基本上用自己的语言或完全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适用于那些提炼文章中心、概括作者观点、概述文章事件等题型 。
4、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答题模式:按照“明手法——述内容——析效果”的格式,组织答案 。切忌只停留在文章表面做浅层次的分析 。
5、写作思路
答题思路: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实际就是理清文章先写了什么内容,后写了什么内容 。前后的内容应该有明显的变化角度,所以,在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时,可以从以下角度来把握作者写作思路的变化 。
a、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角度 。记叙文大都是流动的感情抒发,一般以感情为突变口,因此可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按作者的思想理解文章的结构 。
b、时空的变化角度 。时间、地点是记叙文的主要要素,许多散文都是按时间、空间的变化组织材料的 。
c、内容的变化角度 。有些记叙文的内容是由事件、性格、品质的分类阐述组成,在分析文章结构时,可以从这些内容的区分中理解文章的思路 。
d、记叙顺序的角度 。作者会根据写作的需要采取顺叙、倒叙、插叙等不同的记叙顺序,使得文章具有不同的结构特点 。
答题模式:文章先写了……,然后……,紧接着……,最后…… 。

初中语文阅读不好,做题总答不到点上,不易得分,该如何提升呢?

文章插图
【初中语文阅读不好,做题总答不到点上,不易得分,该如何提升呢?】
(四)说明文阅读理解常见题型及答题模式
1、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常见题型:这篇文章(文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文章(文段)指出了说明对象的哪些特征?
应对策略:要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文段)说明的是什么事物,即说明的对象及特征是什么 。找出说明对象的方法有:①看题目和文章(文段)开头,不少文章都以说明对象及其特征为标题;②抓首句和中心句,要重视首句、尾句或提问式语句的作用 。
2、理清说明顺序
a.常见题型一:文章(段落、画线句子)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组织的?采用这种说明顺序的好处是什么?
应对策略:采用排除法,先看是不是时间顺序,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产品的制作过程和工艺流程都属于时间顺序;再看是不是空间顺序,事物的内部结构、建筑物的方位和布局等都属于空间顺序;最后看是不是逻顺序 。提示:可能会结合使用几种说明顺序 。
b,常见题型二,段落(句子)的顺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
应对策略:A.不能调换 。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事物发展的规律),调换后不合逻辑 。B.“总一分”结构中分部分与前文总部分相照应 。(如《看云识天气》)
3、理解说明文语言
a.常见题型一:①加点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②加点词语能否换成另外一个词语?为什么?③某两个或多个词语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应对策略:不能去掉(调换、颠倒) 。先解释词语,说明原句意思是…,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上加以限制(强调、说明),去掉(调换、颠倒)后意思变为……,与实际不符,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
b.常见题型二:考查语言生动性的题目,如,“…词语好在哪里?”
应对策略:该词语运用了……的说明方法/……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或: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