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源性碱性磷酸酶正常值是多少 骨源性碱性磷酸酶偏高的原因


骨型碱性磷酸酶是成骨细胞的一种细胞外酶 , 为糖蛋白 , 分子量约为12000道尔顿 。该酶在细胞内合成时新生的酶蛋白先在内质网糖基化 , 再通过高尔基体转运到细胞膜表面 , 通过多糖链与磷酯酰肌醇相连嵌合到细胞膜的外浆膜 。在多糖-肌醇磷酸特异水解酶的作用下 , 骨型碱性磷酸酶能被释放到血循环中 。骨型碱性磷酸酶在机体的生理功用主要是在成骨过程中水解磷酸酯 , 为羟磷灰石的沉积提供必须的磷酸;同时 , 水解焦磷酸盐 , 解除其对骨盐形成的抑制作用 , 有利于成骨过程 。
随着骨型碱性磷酸酶检测方法的灵敏度、特异性提高 , 骨型碱性磷酸酶作为骨代谢异常的标志物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 。临床研究表明 , 血清骨型碱性磷酸酶活力的定量测定可作为监测骨形成变化的有效参数 。与大多数代谢性骨骼疾病相似 ,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骨容量不足的疾病 , 常见于绝经期妇女 。骨容量的生成不足发生于溶骨速率大于成骨速率 , 有效的治疗需要纠正或者骨密度的测量 , 但骨密度的改变太慢(在多数情况下 , 能被测出改变需要一年或更多的时间)以致不能作为临床监测治疗效果的早期反应 。作为成骨细胞的一种成分 , 骨型碱性磷酸酶参与成骨过程并且其活性在血清中稳定没有昼夜变化 , 因此血清骨型碱性磷酸酶活力的定量测定可作为观察骨形成变化率 , 为临床提供有效治疗的监测手段 。
骨源性碱性磷酸酶(NBAP)是成骨细胞的表型标志物之一 , 它可直接反映成骨细胞的活性或功能状况 , 是近年来主要用于小儿佝偻病早期诊断和亚临床鉴别的特异性参考指标 , 也是目前用于评价人体骨矿化障碍的最佳指标 。
骨源性碱性磷酸酶是由骨质中分泌出来 , 当骨头中钙盐沉淀不足时 , 该酶分泌增多 , 骨中钙盐充足时就分泌减少 , 所以用来帮助检查有无钙吸收不足 。
正常值范围:小于或等于200U/L 。
分度:骨碱性磷酸酶越高 , 说明“缺钙”越严重 。
骨碱性磷酸酶(U/L)预防或治疗的方法:
正常:于或等于200 , 一天一粒鱼肝油预防;
轻度:00~250(不包括250) , 每天一粒鱼肝油治疗;
中度:50~300(不包括300) , 用大剂量的维生素D3治疗;
【骨源性碱性磷酸酶正常值是多少 骨源性碱性磷酸酶偏高的原因】重度:大于或等于300 用大剂量的维生素D3治疗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