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基情关系图 苏轼苏辙苏洵三者关系

苏洵、苏轼、苏辙是北宋的三苏 。其中苏洵是苏轼和苏辙的爸爸,苏轼和苏辙是两兄弟 。苏轼是哥哥,苏辙是弟弟,两人相差4岁 。
宋仁宗嘉定初年,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都到了东京(今河南开封市) 。
由于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誉,他们的文章很快著名于世 。士大夫争相传诵,一时学者竞相仿效 。宋人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才识》记载:“唐宋八大家” 。
三苏之中,苏洵和苏辙主要以散文著称;苏轼则不但在散文创作上成果甚丰,而且在诗、词、书、画等各个领域中都有重要地位 。
首先,苏辙的读音是sū zhé 。
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
宋哲宗即位后,召为秘书省校书郎 。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 。绍圣元年(1094年),哲宗起用李清臣为中书舍人,苏辙上书谏,因而忤逆哲宗,落职知汝州 。此后连贬数处 。徽宗即位,蔡京当国,苏辙又被降职,居许州,于是致仕,筑室于许,号颍滨遗老 。政和二年(1112)卒,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 。南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 。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 。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擅长政论和史论 。其诗力图追步苏轼,今存诗作不少,但逊色于苏轼不少 。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 。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 。著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并行于世 。
从小到大苏辙在文学方面受到他的父亲和兄弟的影响非常大,尊崇儒家思想,最仰慕的人是孟子,但同时又关注百家 。他最擅长是历史方面和政治方面的理论,纵观天下大事,对天下的政局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观点一针见血,总能令众人引起深思 。在针对当前的政局会比较前人所用过的方法再进行进一步的剖析,态度中肯,用意深刻 。在史论方面跟他的父亲和兄弟一样,古为今用,针砭时弊 。如在《六国论》中,评论六国之强大但却没有团结起来抵抗秦国,其实是在比喻北宋前方人们在拼命打仗,但朝廷那帮人却非常安逸 。《三国论》评论刘备的智慧短缺勇气不足也有借古讽今的意思 。
在苏辙古文的写作有他自己的主张和想法 。他认为写作既要进行内心的修养,也要有丰富的生活阅历 。他个人的写作特点非常鲜明,在《黄州快哉亭记》的游记中,将写景、抒情、议论、叙事融为一体,文章风格秀气深醇,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错觉 。苏辙的赋也是非常出色的,比如在《墨竹赋》中把竹子的形象写的栩栩如生,非常富有诗意 。
颍滨是苏辙所居住的地名,遗老是他对自己的一种称呼 。遗老这个词有很多种解释,第一种是指年老历练的人,《客金陵一月将归维扬留别周雪客兼怀尊公栎园先生》中有一句诗为“座客皆遗老,德器比瑚琏”,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在座的客人都是年纪虽然大但都是国家宝贵的人才 。
第二种的意思是指前朝老人或者功臣,在《晋书·徐广传》中有一句话:君为 宋 朝佐命,吾乃 晋室遗老,就是指这个意思了 。
第三种意思和第是指先帝功臣,这个意思跟之前第二种意思有点相近,都指前朝的旧臣 。
第四种意思是指改朝换代后仍然效忠前朝的老年人 。在《春在堂随笔》中有写:“顾亭林、王船山,皆明之遗老而卒於清朝“ 。意思是说,这些人都是效忠明朝的老年人但最后死在了清朝 。
从这些意思中,我们可以看出,遗老基本都是指那些虽然有才能、有胆识,即使他们所处的朝代改变了但还是效忠于前朝的功臣 。苏辙称自己为遗老,从中能发现他认为自己就是有才能的人士,无奈新党派的执政让他失去了报效祖国的机会,从而也表达出他对现实不满的控诉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