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墓碑记译文及注释 五人墓碑记重点字词( 二 )


文章中还有涉及用字遣辞方面的争论 。文中有这几句:“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夫十有一月之中,…… 。”有人以为两“夫”字用得太靠近,嫌碰头, 不免为文章的败笔 。鄙意以为两“夫”字为用不同:第一“夫”字是发语辞;第二“夫”字应作 “此”解、“这”解,“夫十有一月之中”,就是“这十一个月里” 。

《论语》“夫人不言”,
《左 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两“夫人”皆作“这人”讲 。
《礼记·祭义》:“忌日不 用,非不祥也,言‘夫 日’志有所至,而不敢尽其私也 。”注:“亲以此日亡,其哀心如丧时 。”
陈科《集说》:“夫日,犹此日也 。”
第二个“夫”字作“这”讲,扣定上句“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倍见紧凑有力,与第一个“夫”字的用法显然是两样 。文中又有这样几句:“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是道者亦已众矣 。”慷慨在此属贬词,与通常用以显示意气激昂,或表示毫无吝音者,迥然有别 。因此,也有人感到怀疑 。
陶潜《拟古诗》有云:“古来功名士,慷慨争此场 。”
慷慨,有热中功名的意思,与本文的用法是相似的 。这是应行说明的又一点 。
《五人墓碑记》一文,充满激情,词语峻厉,这与作者当时的政治倾向是分不开的 。周顺昌是 东林党的成员之一,王绍徽在《东林点将录》里称他为“ 天究星没遮拦”,是以《水浒》中的穆弘相比拟的 。张溥是应社的倡导人,是复社的领袖 。应社是复社的主要组成部分,复社是 继承东林的 。
《明亡述略》:“顾径阳、高景逸讲学东林,海内士大夫多从之游,故魏忠贤诬为东林党;而复社则杨维斗、张天如倡之,以踵东林者也 。”
杨维斗就是杨廷枢,《明史·徐济传》:“周顺昌被逮,堤骑横索钱, 阳与廷枢敛财经理之 。当是时, 廷枢名闻天下 。”徐 、 杨都是应社、复社的主要成员,所以张氏在记中说:“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货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 。”在篇末又说:“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
文中的激情绝不是无缘而至的 。再明代散文主要分秦汉和唐宋两派,张溥是倾向秦汉派的,观 其所辑《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可知,他在这书的叙文说自己是“嗜秦汉文字” 。《五人 墓碑记》夹叙夹议,并且唱叹之笔特多,参看《史记》的《伯夷列传》和《游侠列传》,便可领会其间的关系 。但这篇在《七录斋集》一中为别调 。张氏实近魏晋而名为秦汉,只是就一代 风气而言,大同之中,仍有小异,文学史常会有这样的现象出现,并不奇怪 。
那么这一类型的古文,对其中的一些虚词的理解就变得更为重要了,因为实词已经可以写很多而且基本上跟今天的实际用法取得了高度的一致 。
张溥《五人墓碑记》: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何故哉?其中的亦字,历来的书本无注,想是认为当解作也,其实不然 。
古汉语中,亦可作表承接的副词,有又义 。
《集韵·昔韵》:亦,又也 。
《左传·文公七年》: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
《国语·吴语》:乃令左军衔枚溯江五里以须,亦令右军衔枚逾江五里以须 。
《庄子·田子方》:夫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亦次之 。
这里的亦,正是这种用法 。亦何故哉一语承上文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而言,其中 有几人欤是第一问,而亦何故哉? 是第二问 。亦在这里当作又讲是显而易见的 。所以,亦何故哉就是:(这)又是什么缘故呢?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