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墓碑记译文及注释 五人墓碑记重点字词

我们在《五人墓碑记》的第一篇里面讲了叙事部分,这里将继续讲一下议论部分 。原文翻译后如下 。
【五人墓碑记译文及注释 五人墓碑记重点字词】我滴个神呀,在这场动乱中,当官的能够不改变初衷的,这么大的国家里面,能有几个人呢?但是这五个小兄弟,没啥文化,但是慷慨就义,又是为了什么呢?而且那个时期,各种不正确的政府命令,四处抓捕革命党,等到后来新的皇帝上位以后,把当权小人杀掉,难道这不是五个人也出过一份力量么!
通过这件事情,我们发现现在身居高位的官员,遇到问题,要么出逃,还有到寺庙里里面寻求保护的 。这种贱人行径跟这五个人对比来看,谁好谁坏,一目了然了 。这五个人死后名字能够被当地苏州人民所铭记,流芳百世 。要是他们当时没有做出这样的义举,而是选择平淡地过日子,就算能够活到寿终正寝,但是一生被雇主驱使 。又如何能位列英雄豪杰之中呢?
所以,我跟咱们应社的各位名士一同感叹,在对死生这样大的问题面前,普通平民之中也有深明大义的人啊 。
明代中叶以后,江南地区的工商业和城市经济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和繁荣,市民因而日渐活跃,对政治不是全无所知了 。张溥见不及此,还是抱着“士农工商”的老框格去品鉴人物 。
五烈士都是苏州的市民,文中虽然颂扬他们的义烈行为,实际上却仍缺乏应有的认识,如说: “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易故哉?”又说:“是以寥洲 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盈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 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 。”言外之意,五人是因为附了麒尾才能得 到士绅们的礼重,本身则愚昧无知,是微不足道的 。由于作者的立场成问题,文中凡是对五人 褒处,同时隐含贬意,显然是受了《曲礼》“礼不下庶人”的毒害的反映 。
张氏对这一巨大运动的主要起因,漫不经意,虽然笔酣墨饱,一唱三叹,只不过表面堂皇,终未能搔着痒处 。由于有了阶级偏见,便看不到历史的真实,更不可能获得正确的结论,张溥的 《五人墓碑记》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例证 。
现在谈其它遭受误解的地方和应该注意之点 。《五人墓碑记》对魏忠贤并没作较多的批评,对 附魏的一群士大夫转而诛伐不遗余力,这是极易引起误会的,认为作者不知擒贼擒王,竟把 枪口向着次要人物扫射 。这是属于误解,我们有责任为张氏申辩 。请看《明史·阉党传》

明代宦官之祸酷矣,然非诸人附丽之,羽翼之,张其势而助之攻虐,焰不若是其烈也 。…… 庄烈帝之定逆案也,以其事付大学士韩灯等, 因慨然太息曰:“忠贤不过一人耳,外廷诸臣附之, 遂至于此!”
宦官之祸,汉、唐都闹得厉害,但还不像明代的猖撅,明代宦官又以魏忠贤为罪大 恶极 。可是,魏忠贤目不识丁,坏主意皆出于依附他的士大夫所谋画,如顾秉谦、 崔呈秀、 王绍徽、橄维华、阮大滩等人, 都是著名的为虎作怅者 。所谓阉党,其绝大部分的人是出卖灵魂的士大夫 。魏忠贤利用他们,他们也利用魏忠贤,同恶相济,狼狈为奸 。许多阴谋诡计都他 们想的,许多灭绝人性的事情都是他们干的,不过要得到魏忠贤的认可而已 。我这样讲,并无 为魏忠贤谋求开脱之意 。即张氏原文对魏忠贤的态度也是严肃的,只是着墨不多罢了 。贬词 的轻重与所占篇幅的长短不是绝对要保持什么比例的 。魏忠贤穷凶极恶,人所共知,毋庸多说,但是幕后的那班牛鬼蛇神,兴风作浪,对他们进行无情地揭露,才能使人彻底明白真相 。张溥在《五人墓碑记》中挖苦他们,还不是理所当然!举例来说吧,阉党的顾秉谦、崔呈秀,他们都是万历年间的进士,后来都以诌附魏忠贤入参机务,一个做到礼部尚书,一个做到兵部尚书兼左都御史 。魏忠贤失败,秉谦家被乡人焚毁,由昆山乘渔船逃到太仓,又遭太仓士民驱逐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