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园可无憾矣翻译 《于园》翻译( 六 )


至于园可无憾矣翻译 《于园》翻译

文章插图
杨雨农(左一)与友人在巽园
这片宅院位于花柳塘(今人民东路街心公园一带),占地10余亩,由一座欧式建筑风格的洋房——余绮楼和几座别致的中式平房及一个大花园——巽园组成 。杨家迁居花柳塘时,建有一座坐北朝南的七间中式平房,前有二轩间,后有二厨房 。这处老宅的西边已有个四五百平方米的小花园,杨雨农当家时,将紧挨老宅东首的五余亩空地买下,于1920年建造了一幢欧式楼房和一个大花园 。欧式楼房起名曰余绮楼,是于园的主人、当时的温州名人吕渭英所拟,并撰联:“华衮褒扬片石寿;纲常撑柱一亭尊” 。
余绮楼正对飞霞古洞,四面云山如列屏障,小桥前横,清水环抱,洵为佳景 。楼后有天井,通向河埠头的门边有株橄榄树 。余绮楼东边旁门出来就是巽园 。巽园南面有粗石垒成的围墙,设有大门 。门上方有青石板的园额 。两个大约50厘米左右、由龙游余绍宋题书的行楷阳刻于青石板上 。
至于园可无憾矣翻译 《于园》翻译

文章插图
杨雨农捐助永嘉私立新农小学的字据
园西旁余绮楼处,自成一大天井,内有荷花池和花坛,鹅卵石径逶迤其间 。荷花池有长廊围绕,并与石径相连 。人在长廊凭栏而坐 。夏日可观池中盛开的荷花,刘景晨先生曾有“前月巽园池荷盛开,中有一花半红半白”句 。长廊东边是假山,假山最高处竖有一根1米多高的笋石 。园的东北角有一护碑亭,亭额“松筠”出于中华民国大总统黎元洪手笔 。该护碑亭是杨雨农为其母节孝所建,碑额雕刻精美,碑文由当时浙江省省长吉林齐照岩撰,瓯海道尹张宗祥书 。
假山下东南边植有数株桂花与木樨,金秋时节清香诱人 。园内还有数十棵老梅,皆来自茶山 。
巽园一大特色就是种植了各种果树,如荔枝、杨梅、石榴、桃、李、柑、桔、柚等等 。巽园自然也少不了各种花卉 。大屋中堂挂有“杨瑞鳣堂”匾额 。该斋堂名典出《后汉书·杨震传》,后因以“瑞鱣”为称颂杨姓仕官人家之典 。况且“瑞鱣”两字的温州话发音与“慈善”两字的发音完全相同,恰好可用“杨瑞鱣堂”名义行善 。老宅中堂还有一方“急公好义”大匾,匾额系民国初年总统徐世昌题赠 。
值得一提的是现当代台湾女作家、散文大家琦君曾经是杨家小姐的闺密 。她曾在《刘景晨刘节纪念集》中回忆:“我最最快乐的事是由父亲带着到城里杨伯伯家去作客 。杨宅府第好大,好像是两幢房子相毗连,一幢是他们家居住,一幢供亲友留宿,并开放给游客观赏 。亭台院落,树木青葱 。我常与杨宅小朋友们在曲折的假山楼树丛中捉迷藏游戏,慈爱的杨伯母给我口袋裏装满了糖果,端张矮凳叫我坐在她身边,听她慢条斯理地讲故事 。她与杨伯伯一样,也是那样的和霭、慷慨,乐於助人 。所以杨宅里经常是高朋满座,一片欣欣向荣气象 。”
当时,凡温州或外地头面人物莅临温州或过境,杨雨农无不在家热情接待,并在余绮楼旁专设几间厢房供客人居住 。晚年,杨雨农喜欢与文人交往,龙游余绍宋系两浙名宿,抗战时曾避居杨宅 。温州知名人士黄溯初、徐寄庼、刘景晨(温州著名学者)、梅冷生、叶适庵、潘鉴宗、吴洗凡、夏承焘、王季思等,常在杨家赏花弄月,彼此关系十分密切 。
十、春草庐(墨池居)
位于杨柳巷,占地面积约2亩,为谢磊明所建 。又因址在墨池坊,故颜其居曰墨池居 。
谢磊明(1884-1963),名谢光,字烈珊,一字磊明,以字行,号玄三、磊庐 。因出身于盐商家庭,故曾自号卖盐客 。他是著名金石篆刻家和收藏家,为西泠印社早期社员 。建国后任浙江文史馆馆员,温州市文管会委员等职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