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原诗赏析及诗意解答 蝉古诗带拼音版李商隐

原文

唐?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 , 徒劳恨费声 。
五更疏欲断 , 一树碧无情 。
薄宦梗犹泛 , 故园芜已平 。
烦君最相警 , 我亦举家清 。
【蝉原诗赏析及诗意解答 蝉古诗带拼音版李商隐】译文
蝉栖身在高树上餐风饮露 , 所以难以果腹;尽管它自命清高也好 , 含恨哀鸣也罢 , 这些都是徒劳的 , 终究不能摆脱生活的清贫 , 难饱的困境 。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 , 已经稀疏得几近断绝了 , 可是一树的叶子依然是那样的苍翠 , 并不为蝉的哀鸣而悲伤萧疏 , 显得是那样的冷酷 , 没有一点一滴地同情 。诗人在各地当幕僚 , 是一个官职卑下的小官 , 好象大水中的木偶到处漂流 。更何况家乡田园里的杂草和野地里的杂草已经连成一片了 , 人走到地里已没有地方落脚了 。蝉的操守高洁正与我的廉正清贫相应 。烦劳你蝉君最能让我警醒 , 我这个与蝉境遇相似的小官 , 也当坚持操守 , 玉洁冰清 , 这让我不免有了归乡的念头 。
注释
1、本以两句:古人误以为蝉是餐风饮露的 。这里是说 , 既欲栖高处 , 自难以饱腹 , 虽带恨声 , 实也徒然 。
2、一树句:意谓蝉虽哀鸣 , 树却自呈苍润 , 像是无情相待 。实是隐喻受人冷落 。
3、薄宦:官卑职微 。
4、梗犹泛:这里是自伤沦落意 。
5、芜已平:荒芜到了没胫地步 。
赏析
蝉本来就因栖息于高枝 , 难得一饱;它鸣叫不停 , 却不受理睬 , 真是白白辛苦 , 怨恨无穷啊 。就真实情况而言 , 蝉并非是因身在高处 , 不肯飞下来乞食而“难饱”;它的鸣叫声中也没有什么恨意 , 这完全是诗人自己的理解与感受 , 是其身世之感的寄托 。诗人自许清高 , 不肯屈就 , 结果只落得生活困顿 , 这不就是“高难饱”吗?在这里 , 蝉已经完全人格化了 , 诗人分明是借其表达自己艰难的身世和处境 , 所以纪昀说开头两句是“意在笔先” 。
蝉彻夜悲鸣 , 叫到五更天 , 已是声嘶力竭、稀稀落落 , 快要断绝了 。可是那些树呢 , 依旧碧绿青翠 , 任凭蝉叫得如何凄苦动人 , 也是无动于衷 , 真是无情啊!蝉声与树木的碧绿本来是毫不相干的 , 诗人却责怪树木的冷酷无情 。显然 , 这同样是在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 , 抒写自己的哀告无门、受人冷落 。曾经有过深交的令狐绹等人本来是可以帮助李商隐的 , 可是 , 他们不仅没有伸出援助之手 , 反而处处排挤打击他 。在这样的境况下 , 诗人怎能不怨恨与激愤 。
下面两句转向诗人自叙:我职卑禄薄 , 到处漂泊 , 早已丢下的家乡田园 , 已是一片荒芜 。“故园芜已平” , 从陶渊明《归去来辞》的“田园将芜胡不归”化用而来 。陶渊明做官不如意 , 想到自己家乡的田地快要荒芜了 , 就辞官而去 , 归隐田园 , 自得其乐 。自己也是仕途坎坷 , 处处碰壁 , 何不也像陶渊明那样早日还乡呢?可是 , 故园荒芜 , 似乎已经没有自己的立身之地 , 真是进亦难 , 退亦难!这两句在四处漂泊、前途黯淡的生活身世倾诉中 , 透露出诗人的失意与苍凉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